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共享、交流、影响、符号)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传播类型: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类型:1、人对人的传播:a、人际传播b、组织传播c、大众传播
2、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学的要素,奠基了传播学研究的领域)
2.库特尔·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的作用)
3.拉扎斯费尔德(1.提出二级传播理论2创立了定量研究的方法)
4.霍夫兰(提出控制分析法)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教育传播特征:1、特定性:教育传播是知识技能、思想意识等教育信息的传播;对象是学习者(信息、对象)
2.目的性:教育传播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信息传播(过程)
3.多样性:教育传播是运用各种教育媒体,以求得最优化效果的信息传播(手段)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演进):1.口语传播2文字传播3电子传播4网络传播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

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

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大众进行传播。

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

5大众传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

教育传播能较快地受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

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能够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四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教育传播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

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它属于社会科学。

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有何不同:教育传播学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教育传播过程的描述: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传播媒体传播出去;受教育者受到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编码的定义:在发送端将信息转化成可以发送的信号;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译码的定义:在接收端将收到的信号转化为信息。

译码是编码的反转换。

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过程的几个阶段:1.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2.选择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3通道传送阶段4接收与解释阶段5评价与反馈阶段6调整再传送阶段
模式的定义: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模式的类型:1.从性质分: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2.从表现形式分:词语形式、图解形式和数学形式。

几种传播模式图、特点:
教育传播模式的类型、各种模式的特点、基本模式图:
1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第三章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扩充性、客观性、抽象性、浓缩性、感知性。

教育信息:1.从狭义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
2.从广义的角度分析,还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

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
语言符号的局限: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而事物的特征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而事实是具体的
语言运用的失当现象:死线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即彼、主观倾向
语言符号功能:1.语言是传播中最通用、最简便的传播媒体
2语言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工具,是认知水平发展的催化剂
3语言能够控制受传者的注意域限,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
4知识体现是以语言符号系统的形式表现的。

学习的终点表现就是要掌握以抽象符号表现的知识体系。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2补充与强化语词3代替词语
专业语言符号产生的原因:为解决专门化的科学任务和适应于描述一定的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人工语言。

分为:1、专业符号语言2、计算机与程序语言
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应用: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1)象征性非语言符号2)说明性非语言符号3)表露性非语言符号4)体调性非语言符号5)空间的非语言符号6)类语言符号7)副体态语言 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1)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2)插图、挂图与简画3)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定义:传播通道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

教育传播通道要素:编码、译码和信道。

通道中的干扰:1.来自信源的干扰2来自编码的干扰3来自信道的干扰4来自译码的干扰
如何排除干扰(保持通道畅通):1.让校园充满信息2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育传播媒体的定义:是以教育信息的传递为最终目的的时称为教育媒体
教育传播媒体的条件:1.用于存储与传递以教育为目的的信息2用于教育教学传播活动。

教育传播媒体基本功能:存储信息,传递信息,控制学习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经验之塔的内容:1.做的经验2观察的经验3抽象的经验
第五章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那些信息通过的人,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

第一个提出“把关人”这个概念的是勒温(1947发表《群体生活渠道》)
教师的传播行为:1.教育信息的收集2.教育信息的加工(体现在编写教案、课件制作中);
3.教育信息的传递
学生的传播行为:1.接受传播信号: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阅读教科书与参考书、使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参与教学时间和社会活动;
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1、热爱教育传播事业;2.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3.掌握教育传播技术4.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生的传播行为的特征:目标性、主动性、选择性
师生互动机制的类型:假相倚型;非对称性相倚型;反应性相倚型;彼此相倚型
师生互动机制的特点:依存性、差异性、互补性
受众的心理选择机制:1.选择性注意:2.选择性理解3.选择性记忆
影响教师传播行为的因素:1.政治因素;2.社会文化;3.其他因素
影响学生传播行为的因素:1、社会文化2.知识因素:a.知识基础;b.解码能力;3.心理因素:4.其他因素(如健康、经济等)
第六章
环境的定义:是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

教育传播环境:是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1.扩展功能2激励功能3陶冶功能4益智功能5增强功能
教育传播环境优化的途径:1.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2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3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4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

影响教育传播环境的因素:1.校园环境2教师环境3社会信息4人际关系5班风校风6电、光、声色、空气、温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