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1拉斯威尔。

拉斯维尔大众传播模式,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提出的一种传播模式。

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
一个简便方法是只需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的(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ich effects)。

此后,这名话便被称做是“拉斯维尔传播模式”。

拉斯维尔传播模式只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它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反馈因素的存在,认为只要传播者发出信息,就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就会取得传播效果。

这个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传播学的发展曾起到过重大推动作用,而且至今在传播学中,这种传播模式仍占据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贝罗(D Berlo)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

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

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

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

2香农-韦弗传播被描述成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收者以及噪声6个因素,其中发射器是编码功能,接收器是译码功能,噪声指任何干扰信息或使之失真的因素。

传播的信息中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

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等,后来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信息的双向性。

3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 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
receiver。

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传播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
方式和渠道,而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
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

贝罗模型现在常被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说明了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教学信息传递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因素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为了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

贝罗模型通常用图1—4的形式表示。

贝罗模型给教育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些结构性因素的考虑,对研究变量的设计和决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贝罗模式,比较适合于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人类的传播活动是非常广泛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传播虽不一定都是教学活动,但教学活动却一定是一种传播。

教师要成为一个良好的传播者,有效地传播知识、技能,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就必须掌握传播理论与方法。

贝罗模式也称为SMCR模式, 贝罗模式是香农-韦弗模式在社会学方面的一个发展。

该传播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

该模式把传播过程各要素的特征进行了明确的描述。

贝罗(David K Berlo)在他的传播模式中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要素: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播者,并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讯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

贝罗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用于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该模式现在常被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说明了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教学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因素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