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李平笔记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yin)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本书所指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方法: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人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
从而进人"文化"范畴。
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美系。
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两者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它的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而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yin)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怎样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
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
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 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耐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中国的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的东部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气候发达,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良好的农业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形成。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延续作用:地理环境优越,独特的农业文化发达,文明遥遥领先,同化其他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中心不仅距离遥远,而且隔着高山、沙漠、草原、海洋等一系列地理障碍,以至人员来往和交流难以进行。
少数的外来民在汉人的汪洋大海中既无数量上的优势,在地理环境改变的条件下也无质量上的优势可言。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举例: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却把海洋视为生活的必须和财富来源,不但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和海外的联系;西域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比农业民族更为严酷,,只能以迁徙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既有利于开放,又会导致封闭:首先,地理环境的封闭和开放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和封闭;其次,
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中国优越的地理环境反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
思考题:1、历史上哪些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太简单,按上面知识举例答就行)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同上)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主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