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针刺手法临证心得(李平院长)
针刺手法临证心得(李平院长)
二 常用穴位针刺手法举隅
1.风池穴
穴位解剖: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 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 枕小神经的分支。
手法举隅 1.直刺法:作用:健脑益髓、化瘀开窍。适应症:后 循环供血不足、颈性头痛、落枕、失眠等。 2.斜刺法:针刺时针尖朝向内上方,向对侧眼球方向 针刺1.0-1.5寸,一般用捻转提插或提插泻法。作用: 是疏风解表、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开窍聪耳。适应 症:外感风寒、头晕目疾等,此外,耳部疾患采用向 耳部斜刺的方法。 3.针向喉结:朝喉结方向直刺,针感可到达会厌部, 得气后行提插捻转。作用:通关利窍、降逆开闭。适 应症:失语、构音障碍、吞咽不利以及梅核气等。
针刺临证心得
李平 2013.05.25
学习内容
毫针手法要点
常用穴位针刺手法举隅 针刺安全注意事项 针刺法则及针刺方法
一 毫针手法要点
1.进针法
刺手合押手 震颤式进针 旋弹式进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捻转与提插要素
捻转角度、频率 提插幅度、频率,方向及力度 手法操作时间
3.针刺手法与补泻效应
疾病虚实性质 机体虚实状态 刺激量与补泻 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 平补平泻
13.丘墟穴
穴位解剖:肌肉:趾短伸肌起点,距跟外侧韧带。神 经:足背中侧皮神经分支和腓浅神经分支。血管:外 踝前动、静脉分。
手法举隅 1.毫针透刺 丘墟透刺照海:胆囊疾病、局部软组织疾病 2. 雀啄手法: 足内翻
三 针刺安全注意事项
1.风府
针刺深度:尸检发现皮肤到寰枕后膜的距离最大值为68.2mm,最小值为47.5mm, 平均57mm。活体的深度要大于此数字。 针刺方向:针刺时,针尖应垂直或向前下方斜刺进针,如针尖向前上方斜刺最易 从枕骨大孔刺入小脑延髓池而伤及延髓。 针刺与椎动脉关系: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全程可分4段,其第3段是指椎动脉 自寰椎横突孔穿出来后,先经寰椎后弓上方呈水平转向后内,至接近正中线时穿 寰椎枕后膜入椎管。故针刺过深即深达寰枕后膜时,有可能刺破椎动脉,病人出 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现象。
6.曲池穴
穴位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 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 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手法举隅 毫针刺法 1. 斜刺 于肘横纹头斜刺30度,向腕关节方向刺入,行 提插手法,以针感下传至手腕为度。 适应症:上肢瘫痪、肢体疼痛 2.直刺 适应症:发热、皮肤瘙痒、高血压
12.委中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内、外侧头。在腘窝 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 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
手法举隅 1.直刺: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 间,直腿抬高进针,施提插手法。 适应症:下肢瘫痪、生殖系统疾病 2.刺血 适应症:腰背疼痛、中暑、皮肤病、下肢静脉炎等。 3.运动针法(阻力针法):急性腰扭伤
手法举隅 1.目内眦外上方陷中取穴。目内眦外上方陷中约 相当于目内眦角上稍偏外0.1寸处,此处通过解剖 观察是眼球和眼眶之间最大间隙的凹陷中,是深 刺而又不易出血的最佳位置,进针阻力小。 2.安全进针方向:闭目,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 右手执针浅刺进针。将针身形成弓形缓缓深入。 针刺深度:应控制在1.0-1.5寸以内,切忌暴力进针 和大幅度捻转提插。 3.适应症:眼底疾病,复视,斜视。
7.合谷穴
穴位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 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 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 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手法举隅 1.直刺:垂直于皮肤直入0.5-1寸 适应症:感冒、头痛、惊厥抽动、口歪等。 2.斜刺:远心方向斜刺 适应症:手指活动不利、麻木、握固不伸等。 3.透刺:向后溪穴方向透刺 适应症:头痛、偏头痛 4.合谷刺
2.四神聪
穴位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颞浅 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有枕大 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的分支。
手法举隅
1.进针法:旋弹式进针 2.行针法:小幅度、高频率捻转 3.作用:醒脑益智,安神定眩 4.适应症:失眠,头晕目眩,抑郁焦虑,脑鸣等。
3.睛明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 眶脂体。浅层布有内眦血管、滑车上下血管及分支、 滑车上下神经及分支。
手法举隅 提插刺法:患者仰卧位于治疗床上,肩部外展,医者左手食 指放于极泉穴沿经下移1寸处(在肱二头肌与肱骨干之尺侧, 肱三头肌之前侧),拇指放于上臂外侧协助固定,食指下按, 可摸到一硬韧的条索状物,用食指拨动时,可见手腕或手指 有抽动样动作,用左手食指固定之,右手持针刺之,即会出现 明显的上肢或手指的抽动样动作。 适应症:上肢麻木疼痛、运动障碍等。
穴位解剖:各穴位置不同,其肌肉、血管、神经也 各不相同。大致分三层次:浅层 (斜方肌、背阔肌、 菱形肌);中层(上、下锯肌);深层 (竖脊肌、横 突棘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 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
手法举隅 1.斜刺 2.盘龙刺
10.腰腿穴
腰腿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 肤由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间,有腰动、静脉 经过。腰丛的神经根位于肌质内,其分友穿行于它的内、外侧和肌腹。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旁开2.5寸 刺法:针刺2.5-3寸 适应症:坐骨神经痛
11.秩边穴
穴位解剖:肌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神经: 深层为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起点,外侧为坐 骨神经。 血管:臀下动、静脉。
手法举隅 1.直刺 适应症:坐骨神经痛 2.秩边穴透刺水道 适应症:前列腺疾病;早泄、阳痿等
4.水沟穴
穴位解剖:在口轮匝肌中;布有眶下神经的分 支和上唇动、静脉。
手法举隅 刺 法:斜向上方向,捻转1周,行雀啄术。 量学要求:以眼球湿润或肌肤汗出为度。 作 用:开窍醒神 适 应 症: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理疾病、面 瘫、痛症等。
5.极泉穴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 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 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
8.气海
关元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 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主要有第 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手法举隅 深刺提插为主:1.5—2寸毫针提插刺激,针感 传向腹部深处或阴部。 适应症:腹部疾病、泌尿生殖疾病等。
9.夹脊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