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是杰出的田园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歌,将农村的生活情状第一次带进了诗歌,在他的笔下,有田园风光的描写,有农村劳动生活的场面,有对田园生活的体会,人生的真谛,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他的诗歌以自然平淡取胜,一如生活本来的样子,生活中的细细碎碎,心情的悲悲喜喜,都真实的记录下来。

其写景平淡,叙述自然,寓情寓理,抒怀真挚,品行高洁,达到了诗歌境界与人生境地的完美结合。

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它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自然美、求真、求善、求美。

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闲自得的超脱心境,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还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陶渊明诗的艺术特点。

1.韵味醇厚,淡而有味的诗歌内涵
自然平淡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他开创了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

其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而韵味醇厚。

例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

后来又写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还是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二、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陶诗的语言是极省净的,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绮丽的辞藻,不用排饰,似随口而出,不加雕琢。

但是,又并不是粗糙的口头语言。

他诗的魅力在于诗人内心的情感力量。

如读《山海经》中写道:“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首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

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三、平淡自然,情味永真
陶渊明的诗平淡自然,是指其诗无论是叙事、状物、写景、抒情都朴实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题材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情感真切深厚。

他的诗以自然取胜,他写诗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以白描手法,粗粗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还能于平淡中引发人丰富的联想。

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中的景物有南山、豆苗、杂草、锄头、露水等,这些景物都
是极为淳朴自然、平凡无奇,诗人通过极其普通的景物,传达了心中的真实情感,描绘出一幅和平、宁静质朴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之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的拂面,有着星月的陪伴,诗人的内心该有多么惬意!田园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那披星戴月之形象,又让我们感到多么亲切和质朴。

诗人脱口而出的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使读者也在朴素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陶诗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但其最主要、最能代表其创作成就的则是田园诗和咏史诗。

田园诗描绘的是清幽、静谧、平和、优美、安闲的田园风光,抒发的是恬静淡泊、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阐释的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人生哲理,这种风格特别突出。

而陶渊明咏史诗中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既咏史又抒怀,有一种雄健豪迈之气,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

除此之外陶渊明诗中还有一种抑郁悲戚的风格例如《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

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

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

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

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之慨叹,是“金刚怒目”式诗的杰出代表,既咏史又抒怀,有一种雄健豪迈之气,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的诗重在抒情和言志。

尽管,他在诗中有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的态度争等消极因素,但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还是积极的。

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涵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以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脱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田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在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对污浊现实的厌恶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不朽诗篇和伟大人格,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