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运动型病症
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安排不当而出现的疾病或机能异常。
如过度训练综合症、过度紧张、运动性高血压、心律失常、运动性贫血、晕厥、运动中腹痛、运动性血尿等。
出现运动性病症,应停止运动或调整运动量,并进行检查和治疗。
过度训练: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至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半有健康损害
晕厥:是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是过度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
晕厥的主要危害在于晕厥发生刹那间摔倒后的骨折和外伤。
晕厥的原因和发病机制:1.精神和心理状态不佳 2.重力性休克 3.胸内和肺内压增加 4.直立性血压过低 5.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改变 6.心源性晕厥 7.运动员中暑晕厥
第一节运动性应激综合症
运动性应激综合症:负荷超过正常范围后而引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过程,
简述运动性应激综合症的处理办法:
答:○1将虚脱患者头部放低,双腿抬高;
○2将患者仰卧位伙下肢高抬,松解衣带偏头;
○3采取半卧位,头部抬高,保持呼吸道畅通;
○4当出现应急消化道综合症时应终止运动,送医院(以半流食、流食为主)
○5当免疫系统出现症状时,调整运动强度。
第二节运动性腹痛
运动性腹痛的机制:1.肝淤血 2.呼吸肌痉挛 3.胃肠道痉挛或功能紊乱
运动性腹痛的治疗方法:运动中出现腹痛后,可适当减慢速度,并作深呼吸,调节呼吸与动作的节奏,必要使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弯腰跑一段距离,一般疼痛即可消失。
如仍然疼痛,应暂时停止运动,口服阿托品、颠茄等解除痉挛的药物。
针刺或掐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进行腹部热敷等。
如无效应请医生处理
运动性腹痛的预防:
1.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要遵循渐进的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全面身体训练,提高生理机能水平
2.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合理安排膳食,在激烈运动前既不要吃得过饱,不大量饮水,特别是冷饮,不吃平时不习惯的食物;又不要在饥饿状态下参加训练和比赛;餐后经过一小时半才能参加运动
第三节运动性中暑
运动性中暑:是指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热超过身体散发的热而造成运动员体内的过热状态。
运动性中暑的原因:是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在运动时超载或衰竭所致。
中暑的一般类型:1.热射病(高热、无汗、昏迷) 2.热痉挛 3.热衰竭
运动性中暑的治疗:
1.场地急救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测量血压、脉搏、直肠温度,点滴输液,严重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热射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死亡率可高达5%~30%
2.一般处理:热衰竭和热痉挛患者应转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
热痉挛患者口服凉盐水或含盐饮料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服用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可迅速好转。
有循环衰竭者由静脉补给生理盐水和氯化钾。
一般患者在30min至数小时内可恢复。
3.物理降温:用4℃~11℃凉水擦摩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加用风扇吹风。
在头部、腋窝、腹股沟放置冰袋以降温。
4.住院治疗:包括降温、心脏监护、输液,必要时透析。
采用4℃水浴,同时擦摩皮肤降温效果最好。
第四节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是因或脊椎的运动神经元或神经肌肉的异常兴奋所致。
肌肉痉挛的原因和机制:
1.寒冷刺激
2.电解质丢失过多
3.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
4.疲劳
肌肉痉挛的处理方法:不太严重的肌肉痉挛,只要以相反的方向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都可使其缓解。
牵引时切忌用力过猛,用力宜均匀、缓慢,以免造成肌肉拉伤。
腓肠肌痉挛时,可伸直膝关节同时用力将踝关节充分背伸,拉长痉挛的腓肠肌;屈拇肌和屈趾肌痉挛,可将足及足趾肌背伸。
同时在痉挛肌肉部位做按摩,手法以揉捏、重力按压为主。
热疗(如热水浸泡、局部热敷)也有一定疗效。
预防肌肉痉挛:1.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对易痉挛肌肉进行按摩 3.运动中学会肌肉放松4.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寒力和耐久力 5.注意补水、保暖 6.过度疲劳和饥饿是不做剧烈运动
第五节运动性低血糖
轻者感觉饥饿、疲乏、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
重者神志不清,语言含糊,四肢发抖,烦躁、呼吸急促以至昏厥。
简述运动性低血糖原因?
答:○1长时间剧烈运动,体内血糖下降;
○2运动前饥饿,导致肌糖元储备不足;
○3中枢神经调节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
○4情绪过于紧张或身体有病。
处理:轻者平卧休息,口服温热糖水或少量含糖流质饮食,症状短时间便可消除。
症状较重或出现昏迷者,应迅速静脉注射葡萄糖,同时点掐人中、涌泉、合谷等穴,配合按摩,并迅速请医生前来处理。
预防:1.空腹不要参加运动 2.确定有无低血糖史,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 3.运动前1-1.5小时要进食一定量的高糖饮食 4.保持饮食规律的习惯,保护正常的肠胃功能 5.在运动中还需准备巧克力,香蕉或含糖饮料,以便及时补充。
6.控制运动量,防止在激烈运动时发生低
血糖
第六节运动性贫血
概念:血液中RBC和Hb值低于正常称为贫血,仅因运动因素所导致的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
运动员贫血的原因和机制
1、血浆稀释引起相对性贫血
2、运动引起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3、蛋白质和铁的摄入不足
4、铁的丧失过多
影响因素:1、运动项目:长距离项目、体操等常见2、加大运动训练量:比赛季节、冬训3、营养补充:进行全面营养补充4、训练状态:状态下降(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时容易出现运动员贫血1、症状:头晕、眼花、乏力、易疲劳、食欲下降、运动中心悸气促、运动成绩下降。
2、体征:皮肤粘膜苍白、指甲凹陷、心率加快、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呼吸加快。
3、血液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范围。
诊断和鉴别1、运动性贫血的症状轻重与血红蛋白值、运动量密切相关,停训后RBC和Hb 会明显上升。
2.应做全面的医学检查,排除其他原因的病理性贫血后,才能作出诊断。
预防和治疗1、营养平衡的膳食 2.调整运动量3.运动后,补充充分的营养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4.女性注意月经期运动量调整,保证此阶段膳食的营养供应。
第七节运动性血尿
运动性血尿:指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血尿.
简述运动性血尿原因和机制?
○1剧烈震动导致泌尿系统损伤
○2血液在分配时,尿量减少,抗利尿素增加,流经肾脏的血液减少,肾小球的过滤率降低○3长时间的直立位或蹬地,造成肾脏下移
○4酸性代谢物刺激
○5肾素-血管紧张素和血管舒缓素的影响
机制:○1出现少量血尿或第二天恢复后可继续训练
○2运动后出现肉眼血尿应停止训练(1-2天内休息)
○3充分饮水,适当补充维生素
○4合理安排运动量
第八节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猝死又称急死,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定义: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 小时内意外死亡。
一、心源(源)性猝死
(一)运动中发僧心血管意外的常见疾病 1.冠心病 2.心脏瓣膜病 3.先天性心脏病 4.马方综合征
(二)病因 1.冠状动脉急性供血不足 2.相对性拒不缺血 3.冠状动脉急性栓塞或阻塞 4.心肌代谢障碍 5.心急传导系统的急性紊乱 6.血管先天畸形、动脉瘤(三)预防
1.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严格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2.严格鉴别运动员长期训练引起的心脏生理性变化与病理变化的区别。
3.密切观察运动时出现的各种症状。
4.遵守科学的训练原则,遵守训练的卫生原则和病后恢复训练的原则。
5.运动员的选择注重体格检查,严密注意马方综合征。
6.加强对运动猝死的调查与研究。
二、脑源(性)猝死
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主要因为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脑卒中。
三、中暑:有些资料将中暑列为运动猝死中仅次于心脏猝死的第二大原因。
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完全健康的人发生死亡,剧烈运动尤其是耐力项目在热环境下进行时易发生中暑,甚至死亡。
四、凶险淋巴体质和肾上腺技能不完全可使机体应激呢你地下而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