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运动性病症

第十章运动性病症

第十章运动性病症目的要求:了解常见运动性疾病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掌握常见运动性疾病的一般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1、过度训练2、过度紧张3、运动与晕厥4、运动员高血压5、运动性腹痛6、运动员贫血7、运动性血尿8、肌肉痉挛9、中暑10、冻伤11、溺水教学重点:运动性疾病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教学难点:常见运动性疾病的一般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学时分配:4学时授课过程:一、过度训练概念: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过于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一些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常于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为主的项目中出现。

原因:训练不当是主要原因。

一)发病机理:可能机制是:1.神经系统过于紧张兴奋与抑制失调皮层和皮层下组织功能紊乱;2.神经-内分泌系统兴奋和抑制不平衡;3.体内应激系统发生衰竭。

症状:早期症状:无力、头晕、睡眠欠佳、记忆力差,体重稍有下降,晨脉稍有增加,机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无异常。

中期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心律不齐,晨脉增加10次以上,舒张压上升,脉率和血压的恢复其延长,联合机能试验多呈梯形反应,T波改变,S-T 段下降,恶心呕吐、肝区疼痛。

注意:根据运动员的自我感觉、运动史和机能试验结果进行判断。

要注意和以下几种病症相区别:神经衰弱、运动疲劳、肺结核、慢性肝炎、高血压病、血尿。

1、处理方法原则:消除病因,调整训练内容,改变训练方法,对症治疗。

早期:减小强度、时间和负荷,减少速度、力量练习和比赛次数。

中期:停止专项训练和比赛,进行小强度练习、放松性练习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从事医疗体育。

补充蛋白质、维生素(B族、C、E)糖和ATP2、预防⑴科学训练计划⑵做好训练记录,定期做心血管机能检查⑶加强营养、保证睡眠⑷充分考虑急性炎症患者和伤病未痊愈者的训练二、过度紧张1、概念: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紊乱或病理现象。

常于中长跑、马拉松、自行车、中距离滑雪、足球和篮球项目中。

2、原因:锻炼较少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长期中断训练后突然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强烈的精神刺激3、类型和症状:⑴单纯虚脱型症状:赛后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通常由于训练水平低或长时间中断训练后突然参加比赛引起。

⑵晕厥(另讲)⑶脑血管痉挛症状: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动作不灵,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可能和脑血管先天性畸形有关,也可能与运动时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有关⑷急性胃肠道综合症症状:运动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面色苍白、腹部压痛、脉搏稍快等可能原因有:剧烈运动或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血管收缩—胃肠供血量减少—粘膜缺血缺氧—受损、炎症、溃疡⑸运动中心血管意外症状:呼吸困难、憋气、胸痛、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严重者会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和死亡。

可能原因:原有的心血管疾患4、预防:训练和比赛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除运动禁忌症患者通过询问家族史排除有潜在性疾病者,如家族中有心血管意外和猝死者科学训练,并密集注意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各种症状,特别注意晕厥、胸闷和胸部压迫感等症状。

5、比较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过度训练♦长期大运动负荷引起的多位主观人为因素造成运动是直接原因。

难以预防,不具危险疲劳积累因其功能紊乱。

过度紧张♦短时间大运动负荷效应多位客观自身条件引起的运动多位诱发因素;容易疏忽,危险较大;心脑缺血引起功能紊乱三、运动与晕厥1、概念: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的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丧失。

2、原因:⑴血管减压兴晕厥(单纯性晕厥):极度激动(强烈刺激)--广泛性周围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缺氧。

⑵直立位低血压:体位突然变动—肌肉泵和血管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脑缺氧。

⑶重力性休克:运动中的下肢血量分配—运动后如果停下来血管失去肌肉的挤压,加上血液的重力作用—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脑缺氧。

⑷胸内压和肺内压高:胸内压增高会阻止心脏的扩张,血液滞留于静脉中-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脑缺氧。

⑸低血糖症:能量消耗使血糖低于500mg/L时,脑的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晕厥。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糖代谢障碍,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也可导致晕厥。

⑹心源性晕厥:老年人运动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晕厥。

剧烈运动—心律失常—晕厥。

剧烈运动—儿茶酚案自发性分泌增加—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供血不足—晕厥。

3、症状全身无力,头晕眼花,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强烈的饥饿感突然晕倒,意识丧失,手足发凉、恶心、呕吐、脉率细而弱。

4、处理平卧---抗休克、人工抢救---下肢向心重推摩、防止呕吐。

5、预防⑴训练和比赛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除运动禁忌症患者;⑵通过询问家族史排除有潜在性疾病者,如家族中有心血管意外和猝死者;⑶科学训练,剧烈运动后要慢慢停下来,空腹不易运动,运动后不宜立即洗澡。

四、运动员高血压一)分类与标准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两种:1.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原因不明2.继发性高血压:肾脏、内分泌和心血管等疾病的表现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二)运动员高血压的原因1.运动性高血压⑴过度训练或过度紧张所致的高血压:机能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大于10mmHg,调整训练即可恢复。

⑵专项训练所致的高血压:力量训练引起,机理不明。

两压增高,舒张压尤甚,可达100-110mmHg2.青春性高血压见于18岁体格发育好,心功能强者。

与性成熟期性腺和甲状腺分泌旺盛,血管发与落后于心脏发育,血压增长较快有关。

3.反应性高血压某种因素如精神紧张、比赛、考试等刺激下引起的血压高于正常值。

4.原发性高血压遗传,过多摄入食盐、肥胖、职业与生活环境。

高血压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记忆力差和乏力等症状,但症状的轻重与血压的增高无必然的关系。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询问病史和运动史,看有无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现象,分析高血压和训练比赛的关系,依靠医学检查如血、尿、胸透、心电图等。

四)预防和治疗1、对于运动引起的高血压主要是通过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和放松练习,减少力量练习,防止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的发生,或促进疲劳的消除.2、对于青春性高血压,则要科学安排训练,注意休息、营养即可.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则要注意饮食合理,生活规律,适当做些医疗体育活动。

五、运动性腹痛概念:在无疾病的情况下,运动者在运动中出现的腹部疼痛现象。

常出现在中长距离跑,马拉松,竞走,自行车,篮球,射击等项目中。

一)原因和发病原理1、肝脾瘀血准备活动不充分—以心血管为主的器官功能没有提高到与运动相适应的水平—心肌收缩力弱,下腔静脉压升高—回流受阻,肝脾瘀血,脏器表面张力增加,牵扯神经—疼痛。

2、胃肠痉挛血量分配—胃肠缺血缺氧—痉挛—牵扯壁上或肠系膜上神经—疼痛。

3、呼吸肌痉挛呼吸表浅缺乏节奏—疲劳---缺氧--- 痉挛—疼痛。

4、可能是由于慢性疾病因激烈运动而导致急性发作,或由于运动时发生了急腹症等。

二)症状右上腹,或左上腹,或下腹,性质为钝痛,于运动负荷、强度成正相关。

三)处理减小运动强度,调整呼吸,压住疼痛部位。

如无效则停止运动。

四)预防1.全面身体素质练习2.充分准备活动3.科学训练六、运动员贫血概念: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低于正常范围。

它不是疾病,而是有多种原因和疾病引起的症状。

判断贫血的标准:男120g/L、女105g/L 低于上述数值即为贫血。

一)贫血发生的原因1、缺乏造血原料2、失血3、出血性疾病4、红细胞破坏增加5、造血功能障碍6、运动引起(运动员贫血)二)运动员贫血发生的发病原理1、血浆稀释引起的相对贫血:运动—高血容量反应,主要是增加血浆容量,其增加大于血红蛋白的增加---红细胞压积降低---相对贫血。

2、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运动,肌肉牵拉挤压----红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受破坏---红细胞变形性改变—抵抗力降低。

运动---红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摩擦、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红细胞的破坏增加—贫血。

3、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运动—新陈代谢旺盛,物质消耗增加—蛋白质、铁、维生素和叶酸减少—贫血。

三)症状中期出现明显症状:头晕、眼花、头痛、乏力、疲倦、食欲不正、恶心或便秘。

如果运动则会出现心悸、气粗、心跳加快、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因为运动员贫血与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如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出现贫血,则休息或减小运动负荷一个月,就可出现血红蛋白升高。

五)处理和预防当血红蛋白低于100g/L(男),90g/L(女)则应停止正常训练进行治疗。

如贫血者高于此值,可以边训练边治疗。

运动员或贫血易感人群补充蛋白质、铁、维生素(B类)、叶酸(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有造血维生素之称,从菠菜中提取,美国人称之为“天然园”营养补充剂)可有效地防止贫血。

七、运动性血尿概念:运动员或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一过性血尿,经详细检查找不到其他原因,这类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运动后出现血尿,但血尿是因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运动只是诱发血尿的因素,称为运动后血尿)标准:高倍视野下出现3个以上红细胞。

种类:肉眼血尿、镜下血尿一)发病原因1、肾损伤(躯体的屈伸,挤压)2、肾脏缺血缺氧(运动因其血液分配)3、肾静脉高压(震动)4、膀胱损伤(震动)二)症状无明显先兆,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后可骤然出现肉眼血尿,血尿程度与运动负荷、强度密切相关,调整负荷一段时间血尿消失。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依靠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血尿。

运动性血尿的处理:1、肉眼血尿:停止运动,进行检查,医疗。

2、镜下血尿:适当调整运动负荷和强度,避免跳跃。

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K,或服中草药(生地、党参、板蓝根、白毛根、小蓟、竹叶等)。

四)预防1、遵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2、注意全身负荷和局部负荷合理调配;3、根据运动员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八、肌肉痉挛一)原因和发病机理1.寒冷刺激寒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肌肉强直收缩—肌肉痉挛2.电解质丢失过多3.肌肉舒缩失调连续过快的收缩—放松时间太短—收缩与放松失调—痉挛突然强烈地收缩—收缩与放松失调—痉挛4.运动性肌肉损伤损伤—钙离子进入细胞膜内—膜内钙离子增高—肌纤维收缩失控—无效收缩—肌肉痉挛二)症状肌肉僵硬,疼痛;所涉关节功能障碍。

三)处理和预防1、处理⑴牵引肌肉。

注意:缓慢用力,以免拉伤。

⑵针灸相关穴位。

2、预防①提高对寒冷环境的刺激;②充分做好准备活动;③补充足够的水、维生素、电解质尤其是钙;④避免疲劳时进行运动。

九、中暑概念: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紊乱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所致的疾病。

中暑常发生在长跑、负重行军、马拉松、越野跑、自行车、足球等项目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