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作者:纪昀
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培养语感。

2、解词译句,感知文意。

3、分析形象,感悟道理。

4、质疑问难,学会思辨。

一、分析形象感悟道理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及结果,填写下面表格。

(二)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第一次只考虑了石兽的性质,第二次过高估计了谁留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空谈事理而不
切实际)
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

(做思结合,实事求是)
本文通过写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

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句话,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小说是如何在叙述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的?
1.从详略安排见倾向
只写了寺僧的行动和结果,未写寺僧的语言。

(略)
只写了讲学家的语言,未写行动及结果。

(略)
写了老河兵的推论和推论的依据,并用人们的行动结果加以佐证。

(详)
2.从人物称谓见倾向
称塾师为“讲学家”,充满嘲讽的意味,讽刺讲学家只会空谈,喜用大道理糊弄人,很具欺骗性。

称河兵为“老河兵”,突出其实践经验丰富。

这些体现了作者“以实心励实行,以实学求实用”的思想。

3.从人物形象见倾向
提示:想象一下他们各自的神情姿态,模拟他们说话的语气语调。

(四)小说是如何在顺序中制造情节波澜的?
故事开端,寺僧穷尽人力物力搜寻石兽而不得,“阅十余岁”(沉没时间长)、“寻十余里无迹”(搜寻空间广且无结果),给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接着,写讲学家的夸夸其谈,似乎即将揭晓谜底,以至于“众服为确论”。

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没有写第二次寻找的行为,而直接讽刺了讲学家的空谈。

最后写“果得于数里外”,一切水落石出。

读者的心态随故事情节的展开而经历了“生疑——希望——失望——再希望——解疑”的曲折过程。

小说尺水兴波,平而不板,引人入胜,使文章具有吸引力。

实践出真知
落水石兽何处藏,佛寺僧人费思量。

原地下游皆不见,两眼茫茫无主张。

帐中学究沙中求,主观臆断真荒唐。

河兵据理上游找,真知来自实践郎。

二、质疑问难学会思辨
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结合下列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造,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1989年,东岸铁
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山西文史材料》1999年Z1期)实际上,小说中提到的三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可能出现。

到底会有哪种情况出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以及失物形状、失物重量,河床情况、地势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全面考量,才能得出正确的推论。

小说提炼生活,反映艺术上的真实,以一特定情境下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体现文学的典型性。

我们不能苛求其全面性,从而否定艺术上的真实。

“我相信,讲故事的艺术终归是真的艺术。


——(美)波拉·福克斯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字斟句酌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思想倾向,从而感悟了这篇小说的道理,体会了小说尺水兴波的表现技巧。

我们还通过深度追问,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了质疑思辨能力。

希望同学们细加体会,认真实践,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学以致用,扩展延伸
1、本文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悟出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课文作些比较,看看它们的异同。

2、课后阅读《纪昀评传》和《阅读草堂笔记》,待正式开学后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