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要紧依据和条件从整体看,由于我省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

如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花卉苗木、猪禽羊肉、蜂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市场进展潜力。

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如双低油菜、席草、山核桃、专用早稻等;但由于我省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专用早稻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

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依照浙江实际,此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要紧依据是: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进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进展与农民增收关系紧密。

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优势产区。

同时,依据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不不同层次,确定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进展规模和支持重点。

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扶持和进展,能够拓展国内市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农产品。

要紧有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柑桔、花卉苗木、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

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外向进展战略,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进展进程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加快培植竞争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加强产销衔接,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产品特色明显,与国内或周边省份比较,近期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

要紧有猪禽羊肉、牛奶、双低油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

这类农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生产潜力,增进生产效益。

(二)优先进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通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省着重对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干鲜果、蚕茧、花卉苗木、双低油菜、食用菌、畜产品、中药材等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实行重点扶持建设。

1.水产品我省是渔业大省,年国内捕捞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市场交易额、一般性贸易出口额和深水网箱养殖等,均位居全国首位。

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80.7万吨,出口24.7万吨,创汇7.9亿美元,名列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

我省渔业在自然资源开发、产业进展基础以及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增长空间等方面均有专门大的优势和进展潜力。

特不是我省水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现有水产加工企业1763家、水产冷库1076座,加工能力达160万吨,并有1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国外质量认证,构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雏形。

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的国际经贸格局和游戏规则的逐步确立,我省渔业仍面临新的挑战: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养殖品种尚未进展成区域性的强势产业;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成为阻碍竞争力的最要紧制约因素;养殖基础设施普遍老化、水域环境恶化;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这些因素直接阻碍到我省渔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主攻方向:按照扶优扶强的非均衡进展战略,重点进展大黄鱼、珍宝、龟鳖、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和泥蚶等优势品种,适当扶持进展羊栖菜、文蛤、贻贝、石斑鱼等潜在优势品种。

主攻优质种苗选育、提纯复壮和人工繁育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模式;加大优势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治、配合饵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开发优势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整合区位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以及相关的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优势区域:按照六大优势养殖品种的产业进展基础,重点建设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及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

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大黄鱼、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泥蚶等品种为重点,要紧布局在嵊泗、岱山、定海、普陀、慈溪、北仑、奉化、宁海、象山、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龙湾、瑞安、洞头、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

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以进展珍宝、龟鳖和部分南美白对虾为重点,要紧布局在长兴、湖州市区、德清、余杭、萧山、西湖、江干、桐庐、嘉善、平湖、海宁、桐乡、建德、海盐、秀城、秀洲、诸暨、越城、绍兴、上虞、余姚、兰溪、义乌、金东、武义、龙游、柯城、江山等28个县、(市、区)。

(1)大黄鱼:结合本省深水网箱四大养殖基地的建设,进展舟山—象山港海区养殖产业带和浙中南海区养殖产业带;(2)海水蟹:进展甬台沿海青蟹养殖产业带、温州鳌江口两翼青蟹养殖产业区和梭子蟹浙北、浙南两条主副产业带;(3)对虾: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二带一区,即杭州湾产业带、大陆海岸产业带和舟山产业区;(4)泥蚶:建设甬台沿海泥蚶养殖产业带和温州泥蚶养殖产业区。

(5)珍宝:建设宁绍、金衢、杭嘉湖三个优势明显的珍宝产业带;(6)龟鳖: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一带一区,即杭嘉湖产业带、绍金宁产业区。

进展目标:通过五年的重点扶持,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区域布局合理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或产区,成为我省优势水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极大地提高整个养殖业的质量安全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到2007年,实现新增养殖产值80~100亿,新增出口创汇3~4亿美元。

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大黄鱼养殖规模达到产量 3.3万吨、产值12亿元;海水蟹类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45亿元;对虾养殖面积达到55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25-30亿元;商品蚶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25亿元。

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珍宝养殖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1200吨、产值40-50亿元;龟鳖养殖规模达到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25亿元。

2.蔬菜瓜类蔬菜是我省的大宗优势农产品,1998年以来,蔬菜播种面积以年均12.9%的速度递增,2002年播种面积达到1045.5万亩,总产量1765.3万吨,产值158亿元,生产总量和生产总值居全省种植业首位,年出口创汇超过2亿美元。

浙江的榨菜、花菜、西兰花等在国内有重要阻碍,是全国的重点产区。

我省自然条件优越,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常年种植蔬菜种类50余种,夏季能利用山区气候等自然条件进展高山蔬菜生产,成为辐射上海、江苏和省内市场的最佳高山蔬菜产区。

秋冬春季露地蔬菜与长江以北地区生产的同类蔬菜相比,有明显的季节差,具有时空互补性。

我省位于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区域人口占全国的1/10,是国内蔬菜的要紧消费市场之一。

据调查,上海日消费新奇蔬菜2万吨左右,60%来自外省市,目前我省只占其外购量的16%,市场拓展空间较大。

而且,我国蔬菜成本较发达国家低,只有日本等蔬菜市场价格的1/10左右,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近几年,出口市场除日本有所下降外,多数呈增长趋势,特不是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同比大幅增长。

因此我省的蔬菜不管在国内依旧国外仍有较大的市场扩张空间。

然而我省蔬菜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成本与山东、江苏、福建和海南等省比较相对较高;优质无公害蔬菜比重较低,卫生安全质量有待提高,蔬菜销售易受国际市场绿色壁垒和国内大中都市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限制;同时,营销方式传统,缺乏有规模、有实力的蔬菜流通企业,也给我省的蔬菜销售带来较大阻碍。

因此,我省应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适应人们追求蔬菜安全、营养的现代消费需求变化,充分发挥我省生产多宜性、与上海等目标市场接近、交通便捷的优势,改变数量型增长方式,实施差不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

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进展加工,扩大出口”为重点,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进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蔬菜保鲜加工业,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

积极开发推广耐贮运加工出口的优良品种,蔬菜标准化和绿色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进展蔬菜集约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和安全水平。

扶持进展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增强蔬菜采后保鲜(分级、预冷)以及速冻、脱水、腌渍等加工能力。

优势区域:重点进展浙北--浙东南沿海鲜菜和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要紧布局在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市郊以及长兴、吴兴、秀城区、嘉善、平湖、桐乡、海宁、余杭、萧山、上虞、余姚、慈溪、三门、临海、黄岩、路桥、温岭、瑞安、乐清、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西部和中南部高山蔬菜、特色蔬菜产区,重点布局在临安、富阳、建德、诸暨、义乌、婺城、浦江、磐安、武义、嵊州、新昌、天台、仙居、莲都、缙云、遂昌、松阳、文成、泰顺、永嘉、江山等21个县(市、区)。

进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形成要紧大中都市城郊50万亩的集约化常年鲜菜生产基地,浙北--浙东南沿海250万亩的加工、出口蔬菜基地;西部、中南部45万亩的高山蔬菜和100万亩的特色蔬菜基地。

优势产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内销蔬菜质量安全达到无公害标准,培育10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蔬菜超市化率和加工率均达到20%以上,在省内和毗邻省市的蔬菜市场占有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达到进口国要求,年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努力把浙江建成长三角区域性蔬菜重点产区和加工出口专业化生产基地。

3.笋竹竹产业是我省最具特色、最具进展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

竹子以其生长快、生产周期短,既具有广泛用途,又有利于环境爱护和实施可持续经营的特点而深具进展潜力。

我省竹子栽培加工利用历史悠久,经营水平居全国领先,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之美誉。

全省有竹林面积1100多万亩,笋竹加工企业2500多家,竹业年产值115亿元。

竹材产量近1亿根,年加工竹材1.5亿支,其中原竹销往省外1800万支,外省购入原竹6000万支。

竹笋年产量142万吨,水煮笋加工的原料近40%来自省外。

笋竹产品加工原料自给不足。

笋竹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以竹代木”方兴未艾。

竹笋、竹胶板、竹装饰板、竹家具、竹纤维纺织品、竹炭、竹化工产品等不管出口或内销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主攻方向:以低产毛竹林改造为重点,以菜竹笋无公害栽培为突破口,依照立地条件适当扩大栽培面积,推广“一竹三笋”、设施栽培、定向栽培等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提高竹笋的品质和竹林单位面积的效益。

优势区域:建立以浙北的安吉、浙西的龙游和衢江、浙南的龙泉及浙东的四明山区为区域中心的各具优势的毛竹重点产区;以临安、德清为重点的早竹笋产区;以平阳、苍南为中心的浙南绿竹(马蹄笋)生产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