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忻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征求意见稿)前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型阶段,党中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据此农业部编制了新一轮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我省编制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编制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

根据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以及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情况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基础编制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举措和基础工程,是继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任务。

我市优势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布局优化、构臵重建及产品开发,已初步具备我市特色的产业格局,正在进入产业扩张的新阶段。

为了积极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趋利避害适应自然和经济两个规律,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素质和效益,按照一种产品规划一片优势区域,建设一项重点工程,推出一套发展模式,制定一套扶持政策的发展思路,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对全市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构件。

经过两次重要的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我市农业进一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构筑起了比较完备的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体系。

我市通过统筹考虑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环境质量、产业化程度等因素而确立的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已经成为我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市在结构调整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速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适宜区域集聚,在资源禀赋最适宜地区生产最适宜产品,提升优势产业的聚集度和竞争力,为构筑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经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既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忻定盆地玉米产业区,晋西北小杂粮产区和干鲜果产区,培育了粮、畜、果三大主导产业。

但由于基地规模小,产业链短,组织化程度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势还不明显。

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就是在现有产业雏形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升级,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规模扩张竞争力提高的农牧生产新格局。

3.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需要。

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牧业已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了市场竞争,从我市的资源优势发挥,从产业化进程的实践看,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有利于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龙头产业的做大做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提高。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上升阶段,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原料基地建设。

一方面是企业与农民没有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原料基地作依托,原料供需严重失衡,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是现有的资源优势得不到消化,深加工层次较弱。

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产品批量供给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最为紧迫的现实需求。

4、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我市农民收入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与周边地区、环境相似地区相比增幅不快,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效益低,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农业经济还未根本摆脱市场和自然两个因素的制约,市场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产量忽高忽低成为常态。

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就是通过实施产业化、规模化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畜产品,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直接拉动农民收入增加。

同时,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还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

第一章发展现状一、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加快脱贫、推进小康、争先翻番”的总体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为目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油畜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经饲及特色农业架构初显优势,生态畜牧建设有序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科技含量有所提高,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亿元,较上一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农业总产值42.92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1.78亿斤,肉类总产10.08万吨,奶类总产6.79万吨,蛋类总产5.05万吨,蔬菜总产15.99万吨,水果总产3.6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086元。

其主要特点是:1、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五”期间,我市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十五”期间的五年年均粮食总产18.64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03公斤,比2001年的432公斤增长16.4%。

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基本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

油料总产十五期间前“五年”年平均1.07亿斤,比“九五”期间平均总产1.47亿斤有较大幅度减少;蔬菜生产“十五”期间的前“五年”年均总产4.64亿斤,比“九五”期间的6.01亿斤减少1.46亿斤,但蔬菜生产在品种机构和品质质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路菜在逐年下降,精细菜在逐年上升。

果品生产“十五”期间前五年总产0.71亿斤,比“九五”期间0.8亿斤略有减少,实现了数量饱和后的调整。

2006年底大牲畜饲养量56.52万头,牛饲养量达到41.44万头,其中出栏11.02万头,较2000年增长2.4%、11.9%、43.3%。

羊饲养量392.78万只,其中出栏147.2万只,较2000年增长18.3%、41.5%。

猪饲养量132.5万头,其中出栏69.97万头,较2000年增长2.9%、7.6%。

禽饲养量1025.7万只,其中出栏375万只,较2000年增长38.5%、48.4%。

农畜产品从数量上看增幅不大,保持平衡,但质量、效益上有大幅度提升。

2、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有所降低,但绝对值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村经济纯收入也比“九五”期间有显著提高。

五年来,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达到112.9亿元,比“九五”期间的102.1亿元增加10.8亿元,增长10.6%;农村经济纯收入年均达到38.0亿元,比“九五”期间的33.3亿元增加4.7亿元,增长14.1%;农民人均收入为1623.1元,比“九•五”期间的1288.2元增加334.9元,增长26%。

3、生态农业渐入轨道进入2000年以来,我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十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建立了以小杂粮、油料、红枣、肉、奶、蛋为主的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共申报认证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151个,其中绿色产品1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41个。

二是全面推进生态畜牧建设,全市在林草牧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我市生态农业与全省全国进一步接轨,生态农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4、科技推广成效明显“十五”期间,随着科教兴农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科技推广网络日趋完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推广步伐明显加快,重点推广了13项农牧业组装配套技术,使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融合应用。

通过各项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使我市科技含量达到40%以上,可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50—200元。

在科技推广中,先后实施了“双千创优工程”、“旱作节水工程”、“良种工程”、“植物和畜产品安全工程”、“体系建设工程”、“林草植被建设工程”、“设施养殖工程”等,还十分注重培植科技示范园区、养殖小区的建设,发挥科技示范园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试验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科技培训基地、优良种苗、种畜供应基地的作用,加快了科技推广应用的步伐。

5、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十五”期间,我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合作医疗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减轻农民负担,放活农村经济,保护农民利益,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依法加强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使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更趋规范。

认真落实了减免农业税税率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2004年,全市共免征农业税0.38亿元,农民人均减免元。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全面开放。

6、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新的发展在小康建设工作上,通过抓山水关、煤电铝、林草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纪元。

到2004年,全市累计基本达小康的县市区3个,乡镇53个,村1543个,人口141.42万人,有60%的农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扶贫开发上,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扶贫开发原则,“十五”期间,实施了“移民并村、旱作节水、种草养畜、农产品加工”四大增收工程,全方位推进了我市扶贫开发事业。

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贫困人口2004年64.5万人,其中低收入人口43.4万人,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1.1万人。

二、我市主要农畜产品发展现状及潜力忻州市是一个农牧交错区,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畜牧大市,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不少、各具特色。

(一)、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玉米:我市地处在世界三大黄金生产带,生产条件十分优越,是全省玉米生产重点市,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单产水平高于全省水平。

优势基地已见雏形,忻、定、原被列入粮食生产基地县,原平市2006年又被省列入玉米优势农产品基地县。

近几年,由于玉米价格较高,加之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很高,近年来每年以25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

2007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347万亩,单产可达587斤,总产20亿斤,占到粮食产量的80%以上。

全市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县有8个,随着优良短日期品种引进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畜牧养殖的发展,拉动高寒冷凉地区面积扩张趋势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