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未来五到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加快实现农村小康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面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基础。
一、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知道思想(一)、战略意义1、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
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
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
一是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新的空间。
二是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会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4、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
我省是粮棉油的主产区,入世后,农产品市场受到严重挤压,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省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全面分析各种生产要素条件,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
比较优势原则。
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规模经济原则。
将某种产品生产、加工及其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相对集中,便于形成产品市场,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整体效益;同时,减少企业营运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突出重点原则。
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推动农业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
3、发展目标。
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产品基地,形成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额;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基本条件。
1、列入国家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产品及区域。
2、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具有生产传统、生产规模和技术条件的区域。
3、以县市为单位,水稻、小麦、油菜、水产养殖面积在30万亩以上,蔬菜、棉花在10万亩以上,林果在5万亩以上,生猪出栏30万头以上。
4、相对集中连片,能够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带产值50亿元以上,特色产品基地产值10亿元以上。
5、特别适宜在我省种植或养殖,商品率高、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及市场需求量大、加工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出口潜力大的产品。
产业带及产品基地的商品率在60%以上,商品量占全省的60%。
二、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一)优质水稻。
产业优势:水稻是我省农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全省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0%,总产占70%,商品量占80%。
我省稻谷总产居全国第四位。
近几年,湖北以中国香稻为主的优质稻米生产发展很快,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稻米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份额明显增大。
区域布局:1、鄂中丘陵优质稻区,包括安陆、当阳、京山、远安、沙洋、钟祥、应城等7县市,面积20万公顷。
2、江汉平原优质稻区,包括潜江、松滋、洪湖、江陵、枝江、监利、石首、公安、天门、荆州等10县市区,面积50万公顷。
3、鄂东南丘陵低山优质稻区,包括团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孝南、孝昌7县市区,面积35万公顷。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鄂中丘陵优质稻区以京山轻机为龙头,建设京山、沙洋基地,树立“桥米”品牌。
扩大精米生产线,开展稻壳综合利用。
2、江汉平原优质稻区以湖北银欣、天荣为龙头,建设监利、公安基地,开展稻米深加工,树立“荆珍雪”、“天润”品牌。
3、鄂东等地丘陵低山优质稻区以湖北中香米业为龙头,重点推广鄂香1号晚稻。
在安陆、孝昌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树立“润珠”品牌。
4、在蕲春、孝南建立优质稻种繁育基地,为三大优质稻区提供良种保证。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实行集中连片生产,发展种植大户,提高规模效益,生产收益率提高20%。
2、提高加工档次,开发保健营养米及大米深加工。
国标三级以上的稻米占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的占40%以上。
3、开拓南亚、非洲、中东及港澳市场,到2007年,出口大米突破50万吨。
4、到2010年,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稻商品基地,出口大米突破60万吨。
(二)“双低”油菜。
产业优势:1、我省是油菜生产大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国家农业部已将我省列入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
2、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26万公顷,占全国油菜总播面的15%,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的18-20%,占全球的1/18。
种植面积、产量和“双低”化率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第一位。
3、种植油菜比较效益高,一亩油菜的收益比小麦高40元左右。
4、我省油菜研究和技术推广力量、加工能力居全国首位。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种植区,包括天门、监利、仙桃、公安、松滋、潜江、汉川、石首、荆州、洪湖、枝江、江陵等12个县市区。
2、鄂东种植区,包括新洲、浠水、红安、黄梅、麻城、鄂州、武穴、阳新、大冶、赤壁、咸安等11个县市区。
3、鄂中北种植区,包括沙洋、钟祥、京山、当阳、宜城等5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江汉平原种植区以天颐科技公司为龙头,建设松滋、潜江、天门、枝江油菜生产基地,以解决收购资金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加工设备,发挥正常的生产能力,树立“天颐”品牌。
2、鄂东种植区依托湖北华益,建立麻城、红安、浠水、武穴油菜生产基地。
利用“双低”油菜籽适温直接浸出技术,建设年产1万吨系列保健油及2万吨饼粕脱毒项目。
3、鄂中北种植区以荆门玉树、沙洋洪森实业为龙头,建立沙洋、钟祥、京山、宜城油菜生产基地,树立“玉树”、“洪森”品牌。
采用油菜籽脱皮膨化技术,形成年加工25万吨菜籽的能力。
4、在荆州建立储存能力为20万吨、周转量100万吨、日烘干能力为2000吨的华中油菜籽交易中心。
5、以圣光种业为龙头,在谷城、南漳建设2000公顷“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基地,保证油菜主产区的种子供应。
6、由省农业厅油菜中心牵头,组织科研、推广单位和骨干企业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力争股票上市。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注重研究、推广双低油菜籽精深加工和饼粕的综合利用。
2、到2007年,油菜基地种植面积达100万公顷,总产达200万吨。
配套建设双低油菜杂交种子生产基地3500公顷,年生产优质杂交种400万公斤。
双低油菜率达到98%以上,“双低”菜籽品质达到国家标准,油分含量提高2-3个百分点。
3、到2010年,将我省长江、汉江流域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双低油菜产业带和双低杂交油菜种子供应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油菜籽综合加工与产品交易中心。
(三)蔬菜。
产业优势:我省蔬菜、食用瓜面积已发展到124万公顷,总产量为3450万吨,在全国居第4位。
湖北是莲藕等水生蔬菜最适宜地区,育种、栽培技术全国领先,莲藕面积、产量全国第一。
冬季露天叶菜、苔菜、根菜类在长江以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高山野生菜和越夏延秋菜在南方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全年外销瓜菜450万吨。
区域布局:1、武汉市周边及鄂东蔬菜种植区,包括东西湖、蔡甸、汉南、新洲、团风、黄州、麻城、孝南、汉川、云梦、嘉鱼、浠水、黄石江北农场等县市区场。
种植面积26万公顷,主要以精细菜、加工菜及反季节菜为主。
2、鄂北特色菜种植区,包括襄阳、广水、谷城、老河口等4县市区,面积4万公顷。
其中,襄阳发展大头菜,广水发展大蒜,谷城发展花椒,老河口发展蔬菜种子。
3、高山菜及山野菜种植区,包括长阳、五峰、远安、崇阳、来凤、鹤峰等6县,面积6万公顷。
其中,长阳、五峰发展高山反季节菜,远安发展冲菜,崇阳发展雷竹笋,来凤发展凤头姜,鹤峰发展薇菜。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4万公顷蔬菜产业带。
包括新洲、黄州、团风、东西湖、汉川、孝南、云梦、蔡甸、嘉鱼等县市区。
2、以黄石市区为中心,在黄石江北农场建设2000公顷标准化有机蔬菜园及年保鲜加工5万吨蔬菜的生产线,产品主销广州、深圳市场,树立“大自然”品牌。
3、在长阳建设7000公顷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农田水利、道路建设为重点,提高菜地标准。
4、以湖北长友为龙头,建设鹤峰山野菜加工出口基地,重点树立“长友”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无公害化。
2、大力发展蔬菜加工和净菜包装上市。
3、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反季节蔬菜,扩大外销和出口。
4、完善蔬菜批发市场体系,开辟蔬菜绿色通道。
5、到2007年,蔬菜商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10%提高到40%,产值增加50%以上。
6、到2010年,蔬菜商品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40%提高到60%,产值再增加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