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臵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答案】C3.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难以携持”可知铁钱携带不方便,已不适应当时四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A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交子”产生的信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故B项错误;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4.随着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历代政府大都设置官吏对商业活动进行专门的管理,下列古代官职中,不属于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是()A.“五均”官B.草市尉C.中正D.市署令【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五均官为王莽为了限制商贾兼并及物价波动,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的官员;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后政府设立草市尉管理;市署令为政府设立的管理“市”(城市商业区)的官员,因此A、B、D项都属于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官职;而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因此选C项正确。
【答案】C5.西汉时期,朝廷颁令:“欲益买宅,不比(紧靠)其宅,勿许。
”西汉的这种限购令,其目的可能是()A.抑制过高房价B.加强社会控制C.保护小农经济D.实现大一统【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西汉限购令【解析】材料大意是:你想买房,要买的房子必须紧挨着你现有的房子。
禁止这种非紧邻的居民进行不动产交易,主要是为了方便登记人口和房产,便于管理,故B项正确;西汉房价是否过高,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故A项错误;房产限购是政府的商业政策,与农业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西汉通过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与限购令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6.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其研究主题应该是()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城市化;“斯大林模式”【解析】资料涉及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英国城市化进程、俄国城市化,综合资料可以分析出B项正确;A、D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故排除;资料主要显示的是城市化进程,故C项不正确。
【答案】B7.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
这说明当时()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私商出现【解析】百工居肆反映了私人手工业的发展。
范蠡经商致富反映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综合二者,即反映了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故B正确。
材料未涉及官营,故排除ACD。
【答案】B8.中华文明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不主张远征。
下列内容不能体现这种认识的是()A.修筑万里长城B.元朝的建立C.开辟丝绸之路D.郑和下西洋【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元朝的建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解析】“善”“仁”“和”都是儒家思想。
着重考理解儒家思想与政治表现的关系。
A项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防御,不是为了征服,故体现这种思想。
B项元朝建立,统治者则是四处征服,因此不能体现这种思想。
C项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这种思想。
D项郑和下西洋,也是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为了征服,也体现这种思想,故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9.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实行了分封制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对城市的管理【解析】材料与农业无关,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①错误;“设沛国于相”,说明汉初除在地方设立郡县外,还实行分封,建立王国,故②正确;酒榷是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制度,没有涉及铁器的专卖,故③错误;材料反映在沛国颁布“酒榷”,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对市场进行管理严格,故④正确,因此②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0.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材料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乘国家财经困难之阮在城市中大搞囤积居奇,谋取厚利,列侯封君都得向他们低头求取供给的情况,这反映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情况,故A项错误;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会出现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现象,故B 项错误;封建王朝抑制商业发展,故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
【答案】D11.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
”材料说明()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业发展【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
”由此可分析出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C正确。
A、B材料没有体现,D项民众纷纷仿效富商大贾,而不是官员,D不正确。
【答案】C12.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C13.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秦汉时期”。
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该制度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排除C项。
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秦汉时期,郡县制的推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
【答案】B1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
下列现象出现于该时期且长期得到发展(延续)的是() A.田庄B.草市C.九品中正制D.“工官”工场【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汉代豪强地主兼并圈占大量土地建立田庄,故排除A;九品中正制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隋唐时期被科举制取代,没有长期得到发展,故排除C;汉朝时期政府建立了以“工官”工场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故排除D;在农村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草市,后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到延续,故B项正确。
【答案】B15.下表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解析】本题首先要明白因果关系的逻辑关系,原因的时间在前,结果的时间在后。
A项中“臵市令,掌百姓交易之事”,如果就唐朝来说,在唐初就已经设臵。
而“京(唐都长安)夜市宜令禁断”,则反映夜市的萌动,应是唐中后期,所以从时间关系上,因果时间倒臵了,不对。
B项唐朝始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本身错误,因为汉朝时已经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