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3.下列关于中国的制瓷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制瓷业到西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C.商朝工匠就已经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效果如同油画4.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 )A.君权神授B.春秋大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纲五常5.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下列和他的观点主旨一致的是:()A.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B.兼相爱、交相利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6.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7.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某种炼钢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
以铁片束包坚紧,生铁安置其上…洪炉鼓鞘,火力到时生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
”该炼钢工艺最早出现于 (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8.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入市井队伍中。
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B.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C.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D.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9.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10.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下列有关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阅读《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表》。
对统计表的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办企业资金少,数量较多,说明其规模较小B.洋务企业资金较雄厚,但数量少,说明其规模大C.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大, 压制民族企业发展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商办企业发展12.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
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里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潮是(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民主独立13.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图,从1866年到1956年90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洋务运动的推动C.南京国民政府的激励政策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14.“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5.商业广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很活跃,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 )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B.经济困难物质匮乏C.计划经济的影响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关键是改革所有制形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7.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
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社会制度的优越B.商业贸易的成熟C.手工业的发达D.工业革命的成果18.“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英国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英国工业革命壮大了资产阶级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19.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机器大工业生产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工厂制组织形式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20.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
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资本原始积累B.资本原始积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C.商品输出→资本原始积累→资本输出D.资本原始积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21.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22.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B.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C.在改革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3.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24.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需要B.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所导致C.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所决定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25.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块内陆的土地价格从8000美元上升到20000美元,面向大海的土地则从15000美元升至25000美元,而海滩边的土地更是从20000美元跳到75000美元。
”这段材料实际上揭示了( )A. 美国房地产正处于发展的高峰B. 美国房地产业存在较多的发展泡沫C.房地产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D. 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26.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该组织是下图中( )27.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被称为社会的减震器,主要是因为( )A.解决社会矛盾,消除两极分化B.刺激社会消费,缓和了供求矛盾C.改善劳资关系,刺激经济发展D.维护社会稳定28.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一个人民都是资本家。
”与该广告思想相一致的是( )A.“混合经济” B.“经营者革命”C.“人民资本主义” D.建设“福利国家”29.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了一系列困境,如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为此西方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不包括( )A.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B.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出售国有企业给私人D.大大削减社会福利开支30.某国际机构曾指出菲律宾国内“电价过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足,这有碍菲贫困人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该国际机构最有可能是( )31.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
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 ~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是一把双刃剑B.缩小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资金缺口D.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提供了时机32.1919年,太原郊区的刘大鹏写道:“五更各庙鸣钟,惊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连不断,此其新年也。
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
”他在此表达的是( )A.当地习俗中过年应名钟、迎神和放炮B.在乡村推行民国新习俗需要假以时日C.乡村里民国倡导的民主观念比较淡薄D.当年百姓和官厅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第II卷(共52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阅读下表,观察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两白银)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1)从上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10分)(2)材料二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6分)(3)结合材料三分析,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34.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
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
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
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
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