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1.(2013年全国Ⅱ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2014年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3.(2014年全国1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二)地方卷1.(2012年广东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2.(2012年福建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3.(2012年江苏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4.(2013年广东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5.(2014年安徽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6.(2014年江苏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 6.11 3.98 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7.(2015广东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8.(2015天津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9.(2015江苏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10.(2016年浙江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11.(2016年江苏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1.(2011全国大纲卷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2.(2013年全国Ⅰ卷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二)地方卷1.(2014年四川11)下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
该电影( )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2.(2014年福建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1.B2.C [解析] 本题以斯大林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提取、解读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说明苏联要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建设,只有C项可以反映这一主题,故答案为C项。
苏联的“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排除A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3.D [解析] 本题以1928年苏联工业建设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工业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苏联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故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故排除C项。
4.【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5.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
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名师点睛】社会主义自从俄国十月革命确立之后,在20世纪20-30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
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卷1.C2.C3.D4.A5.B [解析] 本题以列宁论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当时苏俄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并不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C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 项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故不符合当时的史实,予以排除;材料中说明苏俄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严重脱离现实的表现,故选B项。
6.B [解析] 本题以新经济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取表格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表格中时间1921年以及表格中税款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B项。
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说法错误;D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