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 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 及答案


13.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便推动了一项急
速近代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
心地位。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
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
最高的地区。”这里“成为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的实质是指( )
别比1913年低近70千克和2千克.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玉米运动造成农庄损失巨大
B.斯大林模式严重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
C.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D.余粮被强行征收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
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中这样写
施新经济政策,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该论断( )
A.指明了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B.阐明了经济发展对
巩同政权的重要性
C.评估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政治意义
D.表明新经济政策
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4.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到:“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
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
A.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B.实施五年计划作
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C.实施新经济政策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D.发展集体农业
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14.俄国著名学者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
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新经济政策时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
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
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
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时的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
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
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
化运动
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
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
9.俄国学者柳·谢缅尼科娃指出:“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
)
A.应对国内外敌人进攻
B.原有的经济政策过时
C.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D.建立计划经济新体制
15.“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
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
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
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
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
基础。”作者认为( )
A:工农苏维埃植根于村社民主传统
B:村社组织是无产
阶级政权的前身
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D:二月革命后建立
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10.1931年时,苏联全国粮食产量相比去年减少了16.8%,而粮食出口相比
去年增加了7.2%,这表明苏联( )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 上的责任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 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第七单元答案: B “加紧惩治苏维埃政治敌人和资产阶级代理人,由革命法庭和人民法院采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
1.1922年2月20日,列宁要求“加紧惩治苏维埃政治敌人和资产阶级代理人,由
革命法庭和人民法院采取最迅速、最符合革命要求的方式加以惩治”,还
要求“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非党人员加倍严厉”.这表明( )
A.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进行理性反思B.新形式下经济领域腐败问题凸显
C.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相溶性D.新政初期共产党内腐败问题严
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此报告( )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
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

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
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

19.1953年,苏联农庄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
牛肉5%;与之对应,人均粮食产品为432千克,人均肉类产品为3O千克,分
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 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 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 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 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 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 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
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
一决定()
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
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
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
地贯彻执行
17.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
5.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
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
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
荣耀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
束缚
6.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
A.一五计划期间放开售粮限制
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
建设作出贡献
C.计划经济提高了农业开放度
D.工业发展减少对粮
食进口的依赖
11.列宁在1921年指出:“我们那时己经认为,革命的发展、斗争的发展的
道路,既可能是比较短的,也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在估计可
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我甚至不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
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
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 )
A.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B.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C.客观上造
成思想的混乱 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
18.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
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

2.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 的情绪的支
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
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3.1921年10月,列宁在一次集会上指出: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
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
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
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
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
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
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该制度
在当时( )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
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
暴动
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
基础
7.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取最迅速、最符合革命要求的方式加以惩治”“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 非党人员加倍严厉”表明新形式下经济领域腐败问题凸显,所以B选项是 正确的;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B 由材料中的“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排除A项“取消一 切商品贸易”,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实施计划经济是斯大林体 制的内容,当时列宁已经去世,故C项错误;自由放任是资本主义的经济 发展模式,且也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列宁主导实施的新经 济政策是允许自由贸易,并允许私人资本存在的,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严重阻碍着经济的恢复和民众生活的提 高,遭到广大民众的不满,威胁到新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而新经济 政策的实施正是从俄国实际出发恢复发展经济,进而巩固无产阶级政 权。同时,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经济战胜资 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可能。因此,列宁说是“巨大的政治变 革”,故答案选B项。 C 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农、轻、重的比例严 重失调,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毁灭了超级大国。从背景来 看,当时苏联受到帝国主义包围,面临战争威胁,并非冷战威胁。冷 战发生在二战后。 根据题干“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 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勃列日涅 夫执政时期,进行了改革,使得苏联经济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有所提高,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 超级大国,这才出现题干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主 要涉及工业方面,故A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勃列日涅夫改 革并没有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故D项错误.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根据材料“因为军事任务突然压来,因为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 乎已经陷于绝境”“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该政 策在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而实施的,最大限度 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革命 的成果,故A项正确;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才 日益引发平民的不满与暴动,故B项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的主要 任务才是恢复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故C项错误;当时还不能称为苏联, 其次苏联的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进行的,故D项错误.所以A选项是正确 的。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C项,1920年 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故C项正 确。A项,战时共产主义采取把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的措 施,因此私营企业纷纷涌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192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