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卷(带答案)(4)一、选择题1.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C.导致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削弱了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
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3.《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这表明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4.“阿房,阿房,亡始皇”是在秦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从中你能解读到准确信息是( )A.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B.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C.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5.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
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6.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
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A.阅读《史记》B.到博物馆参观C.采访老红军战士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7.秦统一六国后,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A.世袭继承B.地方推荐C.皇帝任命D.考试选拔8.“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这次“真正的统一”是()A.禹建立夏朝B.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C.汉武帝大一统D.武王伐纣,建立西周9.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
”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统一了六国②确立了皇帝称号③统一了度量衡④开凿了灵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1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文景之治12.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13.根据关键词判断历史事物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能力之一。
观察以下关键词:修建骊山陵,连坐制度,公元前209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
请你判断该历史事件是A.长平之战B.秦末农民起义C.黄巾起义D.流民起义14.某书信朗读节目第一期朗读的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秦军将士“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给大哥“衷”写了一封信:“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 )A.该信是书写在纸张上的B.信中“战事”是为了统一全国C.此家书写于公元前3世纪前期D.该信是采用楷书所写15.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A.①B.②C.③D.④16.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C.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17.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局面称为()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18.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19.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A.伊斯兰教B.儒家思想C.佛教D.道教20.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A.《春秋》B.《诗经》C.《史记》D.《汉书》2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改变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货币作为标准,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秦国所使用的货币是A.五铢钱B.刀币C.半两钱D.布币22.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贴切的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23.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A.西域都护B.刺史C.伊犁将军D.澎湖巡检司24.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皇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即位年龄1012814寿命(岁)2723914A.黄巾起义B.曹操专权C.光武中兴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5.《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色……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下列对“天下响应”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C.大批贫民流离失所D.首领黄巢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汉朝初期货币可以私铸,政府对经济掌控的能力影响下降,不利于中央集权。
汉武帝禁止民间铸钱和地方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掌控,最终加强中央集权,实现经济大一统,故排除C,D符合题意;汉武帝的措施就是要改变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局面,排除A;汉武帝的措施实际是压制商业的发展,起到稳定农业和安定人心的效果,排除B。
故选D。
2.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都是秦朝巩固其统治采取的额措施;汉朝时期采取的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3.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D符合题意;政权系统,尚不完备的说法不正确。
A不正确;秦始皇帝,才能非凡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
B不正确;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不正确;故选D。
4.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阿房,阿房,亡始皇”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秦朝大规模的征调民力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加上秦朝征收沉重的赋税、施行严酷的刑法,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故B符合题意;张角、董仲舒、张衡与改进造纸工艺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比如读文字史料、看实物史料等,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并不能获得历史知识,故D符合题意;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
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
阅读《史记》、到博物馆参观、采访老红军战士都可以获得历史知识,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守由皇帝直接指派,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
世袭继承是奴隶社会的官制,地方推荐是汉代的察举制,考试选拔是科举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9.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项,秦代铁权上提到“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
故①项正确。
②项,“立号为皇帝”反映了秦始皇确立了皇帝称号。
故②项正确。
③项,“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说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针对当时天下度量衡不一的情况,命令丞相隗状、王绾统一-度量衡。
故③项正确。
④开凿了灵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选A。
10.C【解析】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11.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