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含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含答案)(2)

D.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经过简化,线条较为平直
24.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为全国通用字体
25.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含答案)(2)
一、选择题
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5.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封邦建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封邦建国”无关,排除,故选择D。
【点睛】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B.商汤灭夏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
19.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中的铁农具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A.西周时期
B.商朝时期
C.春秋时期
D.秦汉时期
20.下图所示为利簋,簋内有铭文33字,记述了武王伐纣的事迹。这件青铜器见证了
A.夏朝灭亡B.盘庚迁殷C.西周建立D.平王东迁
点睛:专题复习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分封范围及内容、诸侯的义务及分封制的影响。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诸侯车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是变法中最成功的,故A符合题意;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改革均曾经使魏、楚、齐强盛一时,但最终衰落并为秦国所灭亡,变法效果不如秦国的变法,故BCD均不符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 )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1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而最终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A.盘庚B.吕尚C.周公D.纣王
1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6.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改革是
A.秦国的商鞅变法B.魏国的李悝变法
C.楚国的吴起变法D.齐国的邹忌改革
1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A符合题意;BC项人物都不是商朝的国王,不符合题意;商纣王当国王前商朝的都城已经迁到了殷,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所以③所示位置是楚,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A。
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
8.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发展农业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3.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1播出,至今已举办了六期。它使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下列有关中国文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黄帝发明的文字使用至今
B.今天的汉字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发展而来
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B符合题意;人性本善、舍生取义、得道者多助是孟子的主张,但是未体现“民主主义”,故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4.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其他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事件。所以答案选B
A.晋文公B.越王勾践C.楚庄王D.齐桓公
16.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③所示位置是
A.楚B.齐C.秦D.燕
17.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最原始的造字法、约占40%甲骨文数量的是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字
A.象形、形声
B.指事、会意
C.假借、形声
D.象形、假借
18.电视剧《封神榜》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你由此回忆起的历史事件是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力大增,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故D符合题意;晋文公、越王勾践、楚庄王也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位,故ABC排除。故此题选D。
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3.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9.“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10.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
11.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11.D
解析:D
【解析】
抓住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兼并,使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诸侯国数量增多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符合春秋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抓住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兼并,使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这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强调个人德行与修养的提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主张,故A.①②③符合题意;“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与题干无关,故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