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时期(清末-1918) (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时期(1919-1936) (三)民族主义体育思想时期(1937-1949) (四)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时期(1949-1966) (五)学校体育思想新的发展时期(1976-今)
二、近代以来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体育 思想简介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简介 (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简介 (三)体质教育思想简介 (四)技术教育思想简介 (五)快乐体育思想简介 (六)全面教育思想简介 (七)终身体育思想简介 (八)健康教育思想简介
(3)竞技体育的文化性和创造性与学校体育的使命相融 合。
(4)由于学校体育在特定年龄阶段的普及对所有学生来 说是全面的,因而,为在全社会将竞技体育普及,进 而为发展大众体育运动创造了专门的环节和途径,为 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打好基础。
(5)从发展的角度看,两者相互依存,但竞技体育发展 在先,学校体育发展相对在后。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 普及又反过来推动自身的持续发展。
(3)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与兴趣需要是学校体育内容, 特别是体育教学内容发展完善的根本依据。 (4)学校体育发展的物质制约性规律始终没有得到很好 的认识,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很大发 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5)我国学校体育在100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以下特色:
管理上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指导思想明确,但落实 不是很到位;教学目标体系更加完善;体育课程改革走 在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前列;教师队伍壮大,专业化水 平较高;中考加试体育,客观上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形成了一条龙的业余训练体系。
第二讲
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的重新认识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1、从工具性认识到本质认识的回归 2、从生物观向三维观的转向 3、层次结构化--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新阶段
(二)现代学校体育的功能 1、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 (1)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 (2)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 (3)学校体育的娱乐功能
(三)竞技体育进入学校体育应注意的问题
(1)从以往的经验和发展趋势来看,竞技体育进入学校 甚至进入体育课堂是必然的。
(2)学校体育在引入竞技体育进课堂时要避免照搬现成 的竞技体系,否则,将使学校体育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3)竞技体育教材化是学校体育引入竞技体育的一条较 好的途径。
第三,100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都是首先从开设体育课 开始,对全体学生实施系统的体育教育;然后才逐步 向课外体育活动领域扩展。 第四,在教学内容上,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从早期单一 的兵式体操,到后来竞技体育项目的引入,再到现在 的竞技体育、民族体育、娱乐体育“三合一”的综合 项目体系。
第一,从单一内容向综合内容发展的转变,尽管这种转 变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充实,但缺乏选择性;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 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第一,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及发展不是本民族体育文化 自身发展和改造的产物,而是在全盘引入、模仿、借 鉴国外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从横向上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教会 学校、洋务学堂、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这样一个逐步 扩大的发展道路。
第二,从全部照搬别国的内容到自主选择内容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少了一些盲目性; 第三,从盲目接受到科学选择的转变,目前我国学校体 育在教学内容上日趋相对稳定的数字上, 即每周2~3学时。学时的相对稳定反映了学校体育课 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完整的教育是离 不开体育的参与的。 (2)从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上,100年来经历了从“尚武 强国”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到“增强体质”、“保家卫 国”的体育思想,再到现在的“健康第一”、“终身 体育”的思想。
(4)内容上,学校体育体现出学生学习内容的相对的全 面性和稳定性,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在一段时期内的变 化一般不大,而竞技体育则体现出运动员训练内容的 单一性和时代性,即运动员在技术上必须时刻保持在 世界的领先位置。
(5)学校体育在发展中越来越突出教育性和文化性,而 竞技体育则越来越突出商业性和极端性。 (6)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学校体育的影响不如竞 技体育的影响大。
(二)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区别 (1)对象上,学校体育是普通的学生,而竞技体育是 运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运动员。 (2)目的上,学校体育在于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展, 而竞技体育追求运动员身体潜能的最大发挥。 (3)组织形式上,学校体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现 出群体活动的特征,而竞技体育以个人化、专门化的 组织形式为主。
(6)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100年的学校体育发展,形 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是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贡献最大的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的这一特征是与我国实际国情紧密相连的, 只有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学校体育才会呈现出这样 的特征。
一、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 阶段性特点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一般结构
第一层次: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第二层次:学校体育的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
第三讲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
(1)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是同属于体育大系统,它 们共同协调发展不仅是各自自身独立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体育大系统的要求。 (2)竞技体育的超前性、规范化、专门化的发展为 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发展与不断丰富提供了最具生命 力的源泉,满足了青少年学生基本活动的需要。
2、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 (1)文化功能 (2)社会体育的基础功能 (3)经济功能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重新认识
(一)主客观相互统一:学校体育目标性质的认识 (二)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依据:
(1)学校体育的功能,它是学校体育目标的具体载体, 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内在依据。 (2)社会的要求与教育和体育发展的需要。 (3)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4)我国的国情及各学校具体的物质条件设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