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环境评价报告书

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环境评价报告书

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广州至东莞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2011年9月武汉1 工程概况1.1 项目工程范围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广州至东莞段工程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和东莞市境内。

线路自广深四线新塘站CK36+600附近引出,终点为洪梅站广州端DK26+000,正线全长17.934km,另含既有广深III、IV线改建工程2.122km,莞惠线望洪站及相关工程2.441km,东北联络线0.995km;设新塘、中堂、望牛墩、望洪(莞惠线、穗莞深共用站)4座高架车站;新建中堂动车运用所;新建望洪牵引变电所1座,设计速度目标值140km/h,采用电力牵引。

设计年度:近期2023年,远期2033年。

1.2 主要技术标准1.3 线路工程线路自广深铁路III、IV线新塘火车站附近引出后,折向东南跨越广深铁路,在港口大道北端设新塘站,与广州规划地铁13、16号线十字交叉换乘,出新塘站后一路高架,沿港口大道前行,跨东江北干流后进入东莞境内,在中堂镇境内跨倒运海水道、中堂水道,望牛墩镇境内跨洪屋涡水道,之后线路沿望洪公路进入洪梅,在洪梅大道与西部快速干道交叉处设望洪站,与佛莞城际、莞惠城际十字交叉换乘。

线路全长17.934km。

1.4 车站工程共设置新塘、中堂、望牛墩、望洪(莞惠线、穗莞深共用站)4座高架车站,详见下表。

表2-2 车站设置对照一览表1.5 轨道工程除广深线改建段采取有砟轨道外,其余采用60kg/m钢轨、WJ-8B系列扣件,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道床采用无砟轨道。

1.6 桥涵工程本次工程调整正线桥梁全长17.376km,占线路比例96.9%,在东江北干流共设有8个水中墩。

新增莞惠线及东北联络线均为高架线路形式。

1.7 电气化工程全线新建望洪牵引变电所1座,新建新塘1座分区所。

全线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供电电压为单相工频25kV;接触网悬挂类型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型悬挂。

1.8 动车运用所本次工程调整新建中堂动车运用所,动车运用所与综合维修车间合并设置。

动车运用所呈二级二场纵列式布置,承担本线动车组的一二级检修,检查库与存车场咽喉处设置生产生活房屋;综合维修车间负责穗莞深城际基础设施的日常检测、巡检及保养、临时补修和小型抢修作业,并配合大型养路机械作业。

2 主要评价结论2.1 生态评价结论2.1.1 环境保护目标工程调整前后评价范围内均没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名木古树分布,亦不存在珍稀动物栖息地;线路所跨水域区段无天然渔场、鱼类产卵场、越冬场和饵料场分布。

本工程的主要生态保护目标为基本农田、水土保持和景观。

2.1.2 生态环境现状由于工程沿线生态环境特征较原环评未发生变化,同时线路敷设方式、场站选址、大临工程、施工工艺等与生态影响有关的设计方案较原设计未发生较大变化,所以工程现设计方案较原设计方案在生态现状及影响上差别不大。

2.1.3 主要环境影响(1)穗莞深城际铁路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和经省人大审议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中两条主轴线之一。

工程的建设符合《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及沿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本工程建设虽然使农用地及水域面积有所减少,但工程占地主要呈窄条带状均匀分布于沿线地区,线路横向影响范围极其狭窄,对整个评价范围而言,这种变化影响较小,线路施工及建成后不会使沿线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太大改变,同时工程建设虽然使建设用地面积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对整个评价范围而言,这种改变也不明显。

工程建设不会造成评价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3)评价范围内各用地类型缀块的比例工程前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不会对评价范围内自然体系的景观现状产生太大冲击。

(4)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引起水土流失,工程沿线两侧水土流失背景值以微度为主。

工程水土流失集中在施工期,施工期土壤侵蚀强度以强度、极强度为主,部分地段达烈度,工程进入自然恢复期随着工程措施的实施及路面排水设施的完善,工程措施范围土壤侵蚀强度可下降到微度侵蚀。

本项目现方案工程建设区域在施工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7776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6577t,现方案较原方案施工期流失总量增加8645t,新增水土流失量增加8104t。

随着施工的结束及绿化的形成,水土流失可得到有效控制。

(5)项目现方案生态环保总投资共计989.15万元,其中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为831.05万元(主体工程已列投资817.74万元,评价新增投资13.31万元);评价建议新增的对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及渔业资源补偿费用沿用原环评的数量,共计158.1万元。

(6)工程的运营将优化市民交通出行结构,可降低公交事故率,有效缓解沿线地区交通压力。

本工程的建设将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加速旧城改造步伐,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程投产运营后,提高了沿线地区各功能拼块景观的通达性,使沿线功能斑块之间各种生态流输入、输出运行通畅,保证了城市的高效运转,提高了城市景观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7)工程在设计中加强了景观绿化及桥梁造型的设计,充分运用融合法、隐蔽法使工程主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所以工程不会对所在区域视觉景观质量产生太大影响。

环评认为,在落实各项环保措施之后,评价范围内工程建设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影响可以得到缓解,使之逐渐向健康方向发展,达到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2.1.4 生态保护措施及建议(1)评价建议对施工场地进行封闭,同时注意加强场区内的绿化和临时堆土的防护,控制水土流失,加强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2)建议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次序,大型运输车辆运行应避开交通高峰,尽量安排在夜间运行。

同时施工单位应和有关部门联系后,加强施工期交通管理,减缓工程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3)由于本工程具有土石方开挖、回填较大的特点,因此应加强施工组织和管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尽量缩短土方临时堆置时间,避开雨季施工等,以减少水土流失量。

(4)本工程填料、砂石料主要采取外购方式,对外购的填料、砂石料,应向具有合法开采资质的料场购买,并在合同中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不得零星采购,避免无序开采。

同时工程建设单位在与开采方签订购买合同时,应明确水土保持工作由开采方负责,建议在合同中明确治理费用的来源。

(5)为加强施工单位各级技术人员的水保知识,建议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水土保持技术的学习培训,时间宜在3~5天之间。

(6)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建设期,而减少施工期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是拦碴工程、路基边坡施工期临时防护措施以及水土流失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在水土保持工程验收时大部分已无法直接检查,建议建设单位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真正落实施工期临时防护措施及预防保护措施,将施工期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2 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2.1 声环境现状(1)沿线6处特殊敏感点,除五星学校、哆来咪幼儿园外均超过标准要求,超标量昼间为1.1~6.3dBA,夜间为0.5~10.1dBA。

(2)沿线居民住宅区14处,除铁路家属区、群星村外来务工人员宿舍、群星新城、锦绣银苑、洲涡村、欧涌村6个敏感点满足标准外,其余敏感点昼间超标2.4~2.9dBA,夜间0.6~7.7dBA。

2.2.2 主要环境影响工程后近期铁路噪声昼夜间分别为38.3~64.6dB、30.3~64.1dB,叠加背景后,昼夜间分别为52.3~69.9dB、44.5~65.0dB;昼夜间预测值较现状增加量分别为0.1~5.5dB,0.1~3.2dB;对照相应标准,139个预测点中,昼间10个预测点超标1.3~6.4dB,夜间22个预测点超标0.8~10.2dB。

除金泽豪庭、广园东东方名都二期、碧桂园凤凰城3处由于受既有广深线影响,铁路边界处夜间超标外,其余各铁路边界处预测点均可达标。

除五星学校、哆来咪幼儿园外,其余4处特殊敏感点昼间超标1.3~6.4dB,夜间超标6.6~10.2dB。

居民区14处,除金泽豪庭、广园东东方名都二期、碧桂园凤凰城、凤馨苑、长岗村4处敏感点夜间超标0.8~5.1dB外,其余均满足标准要求。

2.2.3 拟采取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因列车车流、沿线周边环境以及其它交通基础设施实施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治理措施按近期达标实施。

对超标敏感点优先采用声屏障措施,该措施虽投资相对较多,但在防治噪声污染的同时,不会对敏感点的使用功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距离铁路较近的集中敏感点,噪声治理优先考虑声屏障措施。

对距铁路较远,以及同时受其它工程噪声影响而超标的敏感点,噪声治理以建筑隔声防护为主。

2.3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3.1 振动环境现状各敏感点的昼、夜间环境振动现状值分别为51.0~66.4dB和49.5~64.7dB,均可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之“混合区、商业中心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标准。

2.3.2 主要环境影响工程运营后,全线12敏感目标的昼、夜间振动预测值分别为53.7~69.3dB和53.6~69.3dB,昼、夜间均满足“铁路干线两侧”标准要求。

2.3.3 拟采取的振动污染防治措施(1)在本工程车辆选型中,除考虑车辆的动力和机械性能外,还应重点考虑其振动防护措施及振动指标,优先选择噪声、振动值低、结构优良的车辆。

(2)运营单位要加强轮轨的维护、保养,定期旋轮和打磨钢轨,对小半径曲线段涂油防护,以保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减少附加振动。

2.4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4.1 环境保护目标依据《关于同意调整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的批复》(粤府函〔2011〕162号),本工程跨越东江北干流河段为地表饮用水源准水源保护区。

2.4.2 环境现状沿线城市区段河流横涌海水道、中堂水道、洪屋涡水道和部分水量较小的内河涌水环境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耗氧有机物和总磷,具有明显的生活面源污染特征,其他区域水环境质量尚可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之Ⅱ、Ⅲ类。

2.4.3 主要环境影响(1)本工程通过广州新塘东江北干流准水源保护区的保护范围,通过对水中桥梁基础采取钢围堰施工、禁止施工废水和废渣排入水体、加强环保监控等措施,工程建设对水源保护区水质产生的影响较小,且由于工程桥位距离取水口距离较远,工程施工基本不会对取水口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2)施工驻地生活污水对沿线水环境的影响较小,但车辆冲洗污水、砂石料清洗污水和桥梁施工高浊度污水如直接排放则有可能造成附近沟渠的淤塞。

(3)中堂原评价设车辆段,本次调整工程取消车辆段,设动车运用所,运用所产生的清洗废水、含油污水经调节沉淀斜板隔油处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集便污水经过厌氧池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