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一、马克斯.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官僚制是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位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官僚制的主要内容有:(一)权威机构理论与组织类型分析。
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在做基础,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没有权威的组织是无法实现组织目标的。
组织一般可以根据权威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神秘化组织、传统的组织、合法合理的组织。
(二)官僚制的特征如下:1、合理的分工。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章办事的运作机制。
4、正规的决策文书。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韦伯官僚制在学术意义方面:1、对各种社会组织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一个对不同组织性质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三种组织形态的划分有重要理论价值。
2、把组织形态与权威性质结合起来分析,这是对历史上权力问题研究的重要发展,也为后人研究组织问题指出了一个重要方向。
3、对官僚组织的功能,结构,管理方法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行政组织中许多重要特征和管理原则,如关于专业分工、职责权限、层级节制、考试录用等问题的论述,对后人极富启迪意义。
4、强调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行使控制,不但为解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封建约束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实施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必要基础。
5、把行政管理与效率问题紧紧结合一起,认为行政管理即最大限度追求效率,此重要理论贡献充分反映了新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
存在的问题:1、韦伯理论是对普鲁士官僚行为进行高度抽象的结果,是一种高度纯化的理论描述,与现实相距较远,无法对其进行实证性论证。
2、对官僚组织的分析偏重于静态研究,过分强调机械式正式组织功能,而忽视了组织运作的实际状态;过分强调了层级节制体制,忽视了下级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于强调遵守组织规则和各项制度,使组织陷于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弹性。
3、偏重于对组织内部形态和管理结构进行分析,缺乏对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探讨。
4、过分强调了专业分工和只能权限划分的意义,忽视了宏观协调以及消除本位主义的问题。
5、过于强调人员的稳定,易导致组织惰性;过于强调年资在升迁中的意义,易形成论资排辈的不良观念,不利于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的改善。
6、过于强调组织利益和组织效率,忽视了组织成员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及人性发展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它几乎贯穿于始终,既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流变:1、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商至西周时期,当时一些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也说:“皇祖(指夏禹)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时对民的认识处于直观阶段,是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加剧,民众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示出来,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
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和“为政以德”,讲道:“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足食足民,民信之矣。
”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了民本理论,把民本思想推到了一个新阶段。
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使之体系化,成为“仁”学体系。
3、秦末动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汉唐时期的一些统治者及思想家,吸取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术,继承儒家民本主义,兼收道家无为思想,发展民本哲学思想。
西汉贾谊的民本哲学思想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
、民可以决定国家的兴衰,君主的安危,官吏的地位。
贾谊的民本哲学思想比前人更为明确、深刻。
唐初李世民,直接参与了推翻隋的农民起义,感到了民众的巨大力量,所以,他主张重民、保民。
这是他大乱之后的治国之术,是使唐初强盛和安定的重要因素。
4、唐、宋、元、明、清,中国的传统民本哲学思想更加丰富日臻完善。
宋代张载、朱熹、二程都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进入明清以后,进步思想家提出较系统的民本哲学思想。
明代张居政再次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民众的力量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其民本哲学思想有鲜明的民主因素。
他在批判宋明理学基础上,把“天”规定为“民心之大同”,他坚持“即民见天”,肯定民的“视听明威”的作用。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可以说都是围绕“民本”的统治思维方式,总的来说民本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百姓与国家的关系——“民为邦本”。
二百姓与君主的地位——“民贵君轻”。
三百姓与君主的关系——“君舟民水”。
四民心向背与天命一致,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五施行仁义,贵民隆君。
六爱民、富民、利民、安民、取信于民。
这六点较为突出和完整的体现了民本思想,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所在。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社会作用:传统民本思想-是在对民众清醒的认识基础上提出来的,看到了民众的合力是一股可以决定统治者命运的巨大社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并在客观上起了利民、限制统治者残暴统治的作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几次强盛时期的出现,都与民本思想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当然,传统民本思想除了其积极作用之外,其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
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为民做主而非由民做主。
梁启超在批评民本思想时说;“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最大缺点,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所谓“民为邦本”,只不过是封建文人和士大夫对皇帝的劝谕,而非民主观念和权利思想。
这是中国古代权利文化乃至整个政治法律文化最根本的缺陷。
三、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原则、意义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本质:“治人”——官人、安民、修身、原则:1、政治上的人治思想:人治,在政治各因素中,儒家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治理理好坏取决于人。
认为执政者,主要是君主,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人是道的体现者和承担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政治关系与政治过程是由己及人的关系和过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以礼治国: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社会结构的体系,礼被认为是治国的根本。
有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建立社会等级制度,用礼作为社会整合的准则,以礼整合社共秩序保持稳定。
其二是突出君臣关系要以礼、忠为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富民足君、先德后刑。
意义:1.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性本善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一个贡献。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把人从宗天神学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在宇宙中,在社会、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2、注重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儒家对管理理论的第二条贡献。
通过道德的教育使人保持着仁爱之心,培养人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使之内化为“良心”,从而使人获得对为社会作贡献的道德自律性,使之成为人们从事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3、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才管理理论体系,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三个贡献。
儒家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识别、选拔、任用和考核等,建立了一套完整人才管理体系。
从今天国际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各个国家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首要战略来看,儒家丰富的人才学理论对当今管理人才的开发,必将是一份宝贵的管理学财富。
4、提出了“和为贵”的社会生态平衡的指导原则,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四个贡献。
用“中道”的来认识和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人际和谐的方法论。
社会生态的平衡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条件之一。
5、以“阴阳互补”的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刚柔相济”的、“宽严结合”的领导原则,是儒学对管理理论做出的第五个贡献。
因此,管理者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实施管理的最佳方法是全面的、中道和合的、“刚柔相济”、“宽严结合”的。
这样的领导方法,容易上下沟通,容易化解矛盾,实现有效的管理。
6、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是儒学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六个贡献。
儒家富民安人的管理目标是他们的民本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特色,它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欧洲近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精神渊源欧洲近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精神渊源在于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对欧洲行政管理的影响:1、顺从上帝而非个人: 按照上帝代表的秩序管理自己,减少对公共管理的阻碍,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设立了灵魂救赎:降低了国家和政治生活在人们价值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人们可以以一种疏远的方式看待国家和政治。
2、贬低世俗统治的权威,世俗统治的权威来自上帝。
灵魂得救是首位的,在上帝和世俗间找到平衡。
3、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
形成关于人的新观念:人得救只涉及灵魂,和人的世俗地位及其他特征无关。
将人的生命、价值尊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斯多葛派的自由观念、自由观念的兴起)4、私人财产及社会责任问题。
5、法治的权威性问题。
五、古罗马行政管理思想的特点五、古代罗马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A、“权利”的概念首次形成关于“权利”的概念:法律保护的权益和可做的事情法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持久的愿望。
B、关于“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分生物意义上的人:法律意义上的人: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主体法人:社团法人、财团法人C、关于公共管理对象的概念1、专指财产或财富2、法律关系和权利3、所有的权利必须以金钱衡量D、关于公共管理的主体元老院:共和国的决策机构元老院主要负责为民众大会准备议案,相当于民众大会的预决策机构,有权预先讨论向民众大会提出的重大问题,同时民众大会通过的法律也由元老院批准生效。
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元老院在事实上拥有较大权力,尽管王可以指定继承人,但该继承人要经过元老院的选举才能就任,而且当王位出现空缺时,由元老院行驶原先属于王的占卜权,并轮流摄政,直至新王选出。
元老院的权力还广泛延伸到了军事、外交、财政和宗教领域。
君主:罗马的君主从来未曾享有东方式的专制君主那种生杀予夺的权力,他们的权力来自公民的授予。
在很大程度上,君主制成分就是行政权力的代表。
这是由罗马的军事民主制决定的。
特里步斯大会:全体部落首领会议.进入共和时期以后,伴随着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开始形成专属平民的民众大会。
古罗马公共管理的法律依据: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以法律形式将财产责任制作为社会基本制度。
特点为:法律公开,杜绝将社会公共权力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市民法与万民法(市民法又被称为公民法,是罗马国家为本国公民颁布的法律。
它只要来自于罗马的习惯法,以及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所通过的有规范性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