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公开课《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执教年级:盲六年级执教:黄小平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56页
【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为以后学生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生分析】班级学生有9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2人,学习汉文3人。

数学学习特别困难有2人。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比”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但他们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理解并不清楚,且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认知。

因此,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联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一步体会比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并尽可能调动学生进行类比、推理、讨论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的意义分配,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的意义进行实际问题的分配。

【教学准备】学案、课件、表格、糖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热身活动(课件出示复习题)
2、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以“12.3”国际残疾人日为情境引入,要送给同学们礼物,该怎么分合理?(平均分)
如果将糖果平均分给六年级和七年级两个班,引导学生讨论平均分在这里不合理,应按照班级人数比来进行分配。

在生活中常常需要将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

(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比在生活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一):分一分
如果将糖果按照9:7分给六年级和七年级,应该怎样分?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明确要求。

(2)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3)观察、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能发现什么?
(4)验证:六年级和七年级分得的糖果总数的比是不是9:7?你是怎么知道的?(5)教师小结:在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按比逐次分配,直至分完,结果即为按比分配的结果。

2、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二):算一算
如果老师有180颗糖果,按9:7又该怎样分?(尽可能想出多种方法)
(1)小组交流方法、完成计算。

(2)组织反馈交流分的方法、计算过程及结果。

(3)教师小结方法。

(课件出示)
(4)比较这几种方法,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

3、小组讨论:想一想
“平均分”能理解为按比分吗?是按怎样的比分呢?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张阿姨在电视上得知我们盲同学急需盲文纸,现她要把1800张盲
文纸送给六年的级男女同学,男女同学各分到多少张盲文纸?
2、练一练(变式练习、数学故事等)
四、课堂总结
1、提问: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2、总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和两种主要的解题方法。

五、课外思考
大小齿轮的比是4︰3,大齿轮的齿数是36个,小齿轮的齿数是多少个?
六、作业
教科书p56页第1、2、3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