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 举行一定的仪式 :司马、司空、司徒 • 有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周公分封,除了授土、授民, 还要进行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届 时对封君进行一番训诫,委以管理 一方的职责。”

3、宗庙祭祀制度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宗法型特征→中国文化伦理型 2、专制性特征→中国文化政治型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 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 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的特点,亦造成 了中华文化中的奴性化人格、官本位现象、狭隘的 小农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缺点。


二、宗法制度长期延续的原因
1、儒学的作用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程颐说:“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 则朝廷之势首尊。”
2、小农经济的影响 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以维护家庭生活的 自给自足,血缘关系愈发牢固,强化了家族观念, 实际上是宗法制度之根本。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宗法制影响下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宗法制度的演进
•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家天下的崩溃,宗法制 度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几近绝灭,形成大一统的 社会政治结构,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致命的冲击。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兴,提出一 系列以血缘宗法思想为核心的清规戒律,企图用血 缘宗法思想维护君臣伦理的封建秩序。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门阀制度。→ •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选官,宗族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以祠堂、家谱、族规等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 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 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突出家族本 位意识。 由“宗子”主持祭祀仪式,《礼记· 曲礼下》曰: “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礼记· 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 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 宗庙排列极其严格,太庙居中,昭左穆右。 • 左宗右社

•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御史大夫(副丞相,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主管军事) • 九卿:奉常(祭祀、礼乐);郎中令(宫廷侍卫) 卫尉(宫门禁卫); 太仆(皇帝车马) 廷尉(最高司法官); 典客(少数民族) 宗正(皇族); 治粟内史(赋税财政) 少府(宫廷财务总务) 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 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君。” 父慈、子孝、妇从→君惠、臣忠、民顺 二者统一,共同维护既存秩序,追求伦理道德。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政治伦理化 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 伦理政治化
家族政治有一种联带责任:在有所劝的场合, 就是“一人成佛,鸡犬皆仙”,“满门有庆”;在有 所惩的场合,就是一人犯法,九族株连。其结果,父 劝其子,妻励其夫,无非是要大家安于现状,在现状 中求“长进”,求安富尊荣,天下就因此“太平”了。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 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 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1、王权与宗教 2、政权与经济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 1、对宗教势力的强势压制 2、稳固的农耕经济基础 3、极端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严密的人身控制
一、家天下的延续 •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 影响到统治者、民众 • 主要特点:中国历史=家族统治史 二、封国制度不断 古代的宗法文化不仅给君主一种血亲的归属 感,同时它也构成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使封国 制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未曾中断。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 汉代:豪强地主 • 魏晋南北朝:豪门与寒门,重视家谱、族谱 • 宋代以后:以祠堂、族谱、族规、族田联系 家庭,由族长统一管理,家族观念很强 • 族权建立于父权之上,成为政权的补充。

恩格斯:“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 具有了它的特殊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 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夫一妻制确立后,父死子继的继承 法确立,婚姻制度成为宗法制度的根源。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 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 北殷氏、目夷氏。 ---《史记·殷本纪》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 度产生于商代后期。而宗法制度的形成、完备和确 立,则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
1、嫡长子继承制
• 世袭制度:商朝兄终弟及(母系)→周代的父子相 继(父系) •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 《春秋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不以长。”


四、家国同构
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即严格的父亲家长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统一。 • 家国同构:“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 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 对家族→孝,对国家→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题
1、什么是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何特点?它为何能够 在中国长期延续? 4、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正负 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参考书 •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科版81年 • 汪汾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1992 •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中国思 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 张星久《新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武汉大学1993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 田昌五《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1996 • 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社199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结构
主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 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 严密。重点探讨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 国文化的正负面影响。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血缘宗法制度的产生
1、古代婚姻形式:原始群婚→血缘群婚(兄妹婚、 抢亲婚)→族外群婚→对偶婚(母系)→专偶婚(一 夫一妻制) 2、古代姓氏:“姓”缘于母系氏族公社时,主要 有明血缘的作用。氏则为姓衍生的分支,是父系氏族 或部落的标记,后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春秋战国, 社会发生大变革,姓氏制度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 秦汉以来,姓氏合一,通称为姓,一直延续至今。 3、通过姓氏与婚姻结合成宗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