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齐姜 晋姬 秦嬴 陈妫guī 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赵姬 赵衰妻 孔姬 孔圉妻 棠姜 棠公妻。棠,邑名 武姜 郑武公妻 文嬴 晋文公妻 穆姬 秦穆公妻
已嫁女子
配偶的氏、邑名 + 姓 嫁给卿大夫
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姓
三、古代的望族与大姓
• 自汉魏以来,姓氏不仅标志一个人的血统, 也标志着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门阀制度使 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豪门大族享有社会 的某些特权。 •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深入人心,即使少数民 族政权内部也模仿汉族来区分姓氏的贵贱。 • 郡望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 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人们注重出身, 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 (如韩愈自称“昌黎人”,李白为其父仲卿 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 刘霞
第四章
• • • • • • •
姓氏与名、字、号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三、古代的望族与大姓 四、姓氏的混杂与谱牒 五、全国姓氏数量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七、今人取名的原则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 按照母系的血缘分为若干个氏族,每个氏族 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就是“姓”。 • 《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 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 上古母系氏族的人普遍“知母不知父”。用 姓来区分各个母系氏族的血统,同姓不婚。
麦 巫 朱
避讳改氏或皇帝赐姓
以先祖的字或谥号为氏
孔丘 宋国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庄辛 楚庄王之后 弗拉基米尔(名)•伊里奇(父名)•乌里扬 诺夫(姓)
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贵族妇女称姓法
类 别 称 姓 法 孟姜 叔姬 举 例 伯姬 仲子 季芈mǐ
未嫁女子
伯孟、仲、叔、季 + 姓 所出国名 + 姓 配偶受封国名 + 姓 嫁给国君
同情
晋哀公 - 早孤短折 鲁悼公 - 年中早夭 楚怀王 - 客死他国
注:周至南北朝时期,称帝王只称谥号。唐以后谥号加长,不便 称呼,改称庙号。
3.帝王称号——庙号
【庙号】
皇帝死后,在
汉高祖 宋太祖 元世祖 唐太宗 宋神宗 清高宗
开国皇帝
太庙立室祭祀
时特起的写在
灵位上的称号。
注:唐以后,帝王谥号加长,不便称呼,多称庙号(“唐明皇” 为谥号,全称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3.帝王称号——年号
【年号】
帝王用以纪年的 称号。多用二字, 也有用三字、四 字的。
明太祖洪武帝
明成祖永乐帝
清世祖顺治帝
清圣祖康熙帝
明神宗万历帝
明思宗崇祯帝
清世宗雍正帝
清高宗乾隆帝
注:⒈ 汉武帝时始用年号纪年,直至清末。 ⒉ 明中叶以后,称帝王多用年号,如:崇祯(庙号毅宗,谥 号烈帝)、乾隆、光绪。
总结:姓与氏
母系制社会 姓 -- 族号 一个老祖母带领儿孙们 生活在一起,这个只知 其母不知其父的群体就 是一姓。姓的作用:一 是标明血缘关系;二是 区别婚姻,即同姓不婚。 父系制社会 氏 -- 姓的分支
秦汉时代
后起的称号
随着子孙的繁衍,人 口的增加,一个部族 分为几个分支,散居 各地,每支都有一个 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 这就是氏。 氏是母系制向父系制 过渡的产物。 进入夏、商、周三代,贵者有 氏,贱者无氏
3.帝王称号——尊号
【尊号】
帝王、帝后生 前接受含有尊 崇、赞美的称 号。
始于秦始皇。 《史记· 秦始皇本纪》:“臣(李斯 )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 泰皇’”。 唐玄宗——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 孝德应道皇帝
注:少数特殊人物有尊号 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一)名 名的字数: 三代、秦时代取名以单名为主: 孔丘、孟轲、庄周 西汉,仍以单名为主,但双名开始流行: 司马相如、霍去病、董仲舒 西汉末年,王莽复古改制,“双名之禁”: 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 六朝后,双名又开始流行: 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
避讳
古人在说话或行文中凡遇到与君主、圣人、尊长者名字 相同的字,不得写出或说出,而是用其他方式替代。这种变 换称呼的方式就是避讳。其中必须回避的名字就称“讳”。
3.帝王称号——尊号
慈禧的尊号:慈禧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 寿恭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 寿恭钦献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 寿恭钦献崇熙
七、今人取名原则
1.不选多音字 2.声韵选择要讲究(南 尼兰,李尼丽,孙存春) 3.字型结构有变化。 ( “国园园”、“林杨 桦”、“吕昌晶” ) 4.避免谐音意不美。 如,范婉(饭碗)、侯 岩(喉炎)、胡丽晶 (狐狸精)、杜子腾 (肚子疼)
姓 与 氏 合 一 , 统 称 为 姓 。
姓,人所生也,从女, 从生,生亦声。 姜 姚 姬 嬴 姒sì 妫guī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称 氏 法
夏 韩 商 魏

周 郑 秦 侯 齐 蔡 楚 宋 燕

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以姓为氏
以居住地名为氏 以排行次第为氏 以先祖官职为氏 以先祖职业为氏
姜 姚 姬 嬴 姒
东门 西门 东郭 南郭 南宫 伯 仲 叔 季 司马 米 金 谷 李 司空 司徒 屠 乐正 优 卜 夏侯 陶 祝
宋 江
吴 用 顾大嫂 鲁智深
智多星
母大虫 花和尚 及时雨
3.帝王称号——谥号
【谥号】
帝王、贵族、 大臣等死后,
褒义
周文王 - 修德来远 齐桓公 - 辟土服远 汉武帝 - 刚强直理 周厉王 - 杀戮无辜 晋灵公 - 无道见杀 隋炀帝 - 朋淫于家
依其生前事迹
追认的一种褒 贬善恶或寄以
贬义
同情的称号。
空字法
遇到需避讳的字,空 字不写,或用“某” 、 “讳” 、“囗”代替 。
缺笔法
遇到需避讳的字,不 写原字最后一两笔。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二)字 古人的字,一般因名而生,和“名”有着 或多或少的关系,古人有云“闻其名即知其字 ,闻其字即知其名。”
《谷梁传· 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 而列丈夫。” 《礼记· 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 内则》:“女子十五笄而字。”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三)名与字的相互关系:
• 意义相同(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 • 意义相关(岳飞,字鹏举;赵云,字子龙) • 意义相反(赵衰,字子余;吴平,字君高;罗隐, 字昭谏) • 五行相生 明代帝王以金木水火土取名,如明成祖朱棣 (木),明仁宗朱高炽(火),明英宗朱祁镇 (金),明宪宗朱见深(水)。 • 排行为字(班固,字孟坚,欧阳修,字永叔)
五、全国姓氏数量
• 最简单的姓“一” • 中国笔画最少的姓为一,一是僳僳族姓,由 乙姓衍化而来,江苏无锡、上海、安徽淮南、 江西永修、山东嘉祥等地均有一姓。字数最 多的姓是藏族十字姓“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 多”,西藏有此姓。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一)名 名的种类: 小名(乳名、奶名) 阿瞒、阿斗、稚奴 仅用于家族内部,偶尔也流行于亲戚或熟友之 间。 大名(学名、官名) 纪昀、毛泽东
三、古代的望族与大姓
• 中国十大名门望族: 陇西李氏(甘肃临洮) 赵郡李氏(河北赵县) 弘农杨氏(河南临宝) 琅琊王氏(山东东部) 陈郡谢氏(河南周口)
彭城刘氏(江苏苏州) 清河崔氏(河北山东交界) 荥阳郑氏(郑州西15公里) 范阳卢氏(北京、河北保定) 太原温氏(山西)
四、姓氏的混杂与谱牒
• 一个姓氏最先聚居一地,随着历史变动,人 口迁移,逐渐交错混合,原因主要有: • (一)帝王分封 • (二)战乱 • (三)官宦 • (四)移民 • (五)民族融合 • 姓氏与家族的变迁,往往记录在家谱里,在 客观上,家谱保存了很多真实史料。
(四)号 成年之后,在有了名、字之后,根据本人的意 向或特征而定的一种称呼。表现本人的性情理想和 兴趣爱好。 1.别号 杜甫——“少陵野老” 李白——“青莲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清代画家——“二百砚田富翁” 清代刘庠—— “十三经老人”。
(四)号 2.绰号 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人人皆有诨号。
遇到需避讳的字,改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 改字法 字。避讳以此法为主。
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柳宗元 《捕蛇者说》改“民风”为“人风”。 苏洵父名苏序,苏洵文中改“序” 为“引”,苏轼改“序”为“叙”。 清雍正时,避孔丘之讳,姓“丘” 改为“邱”。
唐人撰《隋书》避李世民之讳, 改“王世充”为“王 充”。 《史记》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写 作“子某最长”。

1.忌用生僻字 2.起个双名不易重 3.回避常用名


典雅、境美
思考题
• • • • • • • 1.姓、氏的区别 2.姓氏的主要来源 3.中国古代姓氏混杂的原因 4.郡望 5.名与字的关系 6.避讳 7.谥号、庙号、”的产生略晚于姓,随着人口增加为了 在同一母族中区分各个分支,每个分支就采 用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代号,这就是氏。 • “黄帝轩辕氏,姬姓”“炎帝列山氏,姜姓” •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 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 如:夏王族姓姒,后来分出夏、曾、褒等氏 商王族姓子,后来分出殷、边、宋等氏 周王族姓姬,后来分出王、张、吴等氏
避讳约起于周代,盛行于隋唐,宋最为严格,直到民国
废除帝制才废止避讳。 关于避讳,唐代有“二名律”和“嫌名律”。二名律是 指两个字的名不普遍避讳(孔子母亲名“征在”,孔子就曾 单用“征”和“在”),嫌名律是指与名音同、音近的字不
避讳。
陈垣《史讳举例》是避讳专著,195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