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死课论文

生死课论文

报名序号:146 周一班西南大学2015—2016学年度2学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安乐死的人道思考姓名郑柯学号 222015306011015年级 2015级专业心理学(师范)学院心理学部2016年 6 月 7 日摘要:近些年安乐死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讨论。

安乐死涉及到道德、法理、人伦、医学、社会关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引起诸多争议并存在很多误解。

本文从人道主义方面入手,解释安乐死的概念,讨论安乐死的人道合理化,并结合安乐死立法合法化纠纷问题和医学道德矛盾,探究安乐死对于人伦道德的挑战,最终提出并阐述尊重人权、支持有尊严的死去的观点,并提出安乐死程序严谨化初步设想。

关键词:安乐死人道主义合法化伦理尊严正文:(一)背景:2001年4月,荷兰通过安乐死法案,世界瞩目。

2014年,比利时通过安乐死合法化法案。

回溯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3条规定:“人人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相对的,世界范围内也存在大量反对安乐死的活动,比如澳大利亚安乐死法案生效8个月后就被推翻。

关于安乐死的问题长久以来存在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安乐死结束痛苦过程,尊重人权。

反对者认为:安乐死有谋杀倾向,侵犯生命权利。

随着医学科技以及民众法律意识人权意识的进步,安乐死的争议愈加广泛。

(二)概念:首先,我们需要阐述安乐死的概念。

安乐死,是英文euthanasia一词的汉译,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直译为“好的死”,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患痛苦的不治之症者之无痛苦的死亡;无痛苦致死之术。

以上两种定义从字面来看,存在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很多征求安乐死意见的民意调查问卷中,往往得到对安乐死极高的认同率。

然而这种高认同率并非民众真实且明确的意图---一是民众对于安乐死的概念相当模糊,二是“安乐”二字容易给人带来好感,事实上“安乐死”这一名词倾向于拥抱死亡。

三、如果换一种说法,比如“仁慈杀死”,那么认同率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安乐死的概念解释必须满足要让民众清楚明白和更加理智化思考。

而在安乐死相关法案中,对于安乐死一般做出这样的规定:一、病人自主意愿申请安乐死;二、医生确诊其身患绝症并承受巨大痛苦;三、亲属同意。

这三条规定细致展开必须符合如下条件:1、病人做出申请安乐死时理智清醒,存在自主能力-相对为病人身患绝症却丧失意识或是不具有自主能力的未成年,那么作为其亲属或监护人提出的安乐死申请是否合理?是否是逃避社会责任?是否是不尊重生命?是否违背人道主义对于弱者的关怀原则?2、确诊绝症的医生要有两名甚至以上-相对为医生的医德可靠与否(毕竟伪造病例谋求私利的医生不在少数)?协助安乐死是否违背医生职责(常识认为:治病救人为医生天职,然而绝症病人已经无法医治,在现代科技下,医生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延长病人的生命)?3、亲属同意并且协助病人申请安乐死-这一行为极有可能被认为是不愿承担责任和人情冷漠。

因此,大量不确定因素和极高的风险性使得安乐死合法化法案通过相当的困难。

显然,安乐死需要及其严谨的定义,因为它涉及到生命。

再者是,安乐死的分类,常见的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安乐死对象意愿划分为:自愿、非自愿、不自愿。

简单解释,1、自愿是具有理智的病人自愿申请,2、非自愿是丧失意识的病人由其亲属或者监护人代为做出申请,3、不自愿是违背当事人意愿强制实行安乐死,常见于民族净化论者或者种族优劣论者,最著名的惨剧是纳粹以安乐死的名义屠杀“无用“之人,比如纳粹认为的慢性病者、遗传病者、精神病者以及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等。

二是根据安乐死的方式划分为:积极、消极。

简单解释,1、积极安乐死方式是主动干涉死亡过程,即医生协助死亡;2、消极安乐死的方式是停止治疗过程,医生不加干预、病人等待死亡的过程。

虽然,无论哪种分类都存在道德谴责空间,但是它们是符合逻辑和现状的。

综上所述,引用一个个人比较认同的安乐死定义:安乐死是在临终患者的明确请求下,为解除患者无可忍受的痛苦而由医生实施的对病人死亡过程的主动干预。

(翟晓梅. 安乐死的概念问题[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 22(3):86-93.)当然,这个定义也存在我上述观点中的问题,但它是基本符合安乐死的必要条件以及人道主义的。

(三)人道主义角度看待安乐死:在如何对待安乐死这一问题上,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拥有强大的论据和观点,比如支持者论据的人权自由、生命质量、社会资源等角度,反对者论据的生命神圣、道德滑坡、社会责任、生命尊严等角度。

支持者的主要论据为:一、生命属于个体自己,个人有权利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二、人在痛苦中等待死亡,他的生命质量已经大大降低,生存意义极低;三、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明知病人生命无法挽回却浪费大量资源进行拖延;四、死亡是生命必然要面对的,应该正视死亡,而反对者主要论据如下:一、从生命神圣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有且只有一次的,不能轻易放弃,而且医生的职责就是挽救人的生命;二、从道德滑坡和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安乐死是谋杀病人来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和减少社会保健负担,是逃避社会道义的表现,是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三、从社会尊严角度来看,人生命的尊严不能在最后一刻体现,而是要综看其一生,尤其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人已经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只是由病痛折磨导致暂时绝望状态,因此此时作出的判断不足为信。

其实,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是站在“善”的立场上,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我们可以简单的选择“善”与“恶”,但是却很难从“善”与“善”之间抉择。

笔者认为,从人道主义出发,结束病人的苦难才是真正的人道、真正的善。

上述支持者论据笔者是同意的,下面是对于反对者的论据所做的驳辩:首先,毫无疑问,反对者承认生命神圣。

既然如此,那么这就牵扯到什么样的生命是神圣的问题。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个事实,自杀与安乐死存在本质不同。

两者都是主动放弃生命,但是自杀者具有对自己实施死亡的能力和条件,而且是外界无法阻止的,回想历史上禁止自杀、自杀有罪的法令一一成为了如今的笑谈;想要安乐死的人一般是生命垂危、身患绝症、遭受无法忍受的病痛折磨的人,他们往往已经不具备自我行动力,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主动死亡这一过程。

因此,从两者的不同我们也可以看出,自杀是一种在行为上只涉及个体自己的行为(不考虑自杀者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在自杀完成后),安乐死则是需要他人干预死亡过程,对他人存在直接影响。

慢慢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生命是神圣的?笔者认为,有意义的生命才是神圣的。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他们的存在有各自的意义。

然而这个意义只限于他们的生命有价值时,比如枯萎的花、干黄的草、腐朽的树木,它们已经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就不具有意义,也就到了生命凋零的时刻。

同理可证,身患绝症的人,尤其是还遭受着巨大的痛苦,有些是身体的折磨、有些是精神的折磨,然而不论哪种折磨,在生命弥留之际,承受这样痛苦的病人已经不具备对于这个社会的任何价值,如果有人说他们的存在是对亲属的慰藉,那么我想说正是亲情伟大,就更不应该忍受亲人遭受苦难而不加以解救,况且“久病床前无孝子”,苟延残喘的生命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为何不选择结束,勇敢的面对死亡、走向死亡?所以,正是为了神圣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挥价值,就应该接受安乐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从理智的角度来看都是有利的。

其次,关于社会道德问题,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都是杀人偿命,而且关爱弱者是我们人道主义的表现也是我们人性的善良。

然而,我们无法忽视的是,提出安乐死的大都是病人自己,而且已有案例告诉我们,病人想要安乐死都是苦苦哀求而不得,即使是那些失去意识由亲属或监护人代为提出安乐死申请的都是经过慎重思考后作出的决定。

这里不免陷入一个悖论:我请求你杀我,是否是谋杀?约翰·密尔在其不朽名著《论自由》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对社会负责;在仅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

在密尔看来,所谓的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其实就是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之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而对于社会在何种情形下才可正当的干涉个人自由,他提出了一条著名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这就是学者所称的“伤害原则”或“密尔原则”,即一个人的自由若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受到了伤害的人就有权要求法律对这种自由予以制止。

所以,笔者以为,在自身有能力结束自己生命的条件下,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干涉他人。

但是,安乐死的情况则是,个人拥有对自身生命的裁决权利却没有裁决能力,需要借助外力来完成死亡过程。

所以,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安乐死的要求其实并不侵犯生命,也没有侵犯他人自由,不过需要我们建立安乐死的完整的严谨的程序(稍后提到)。

所以,回到社会道德,既然不构成杀人,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是否违背社会关怀原则?反对者一直诟病支持者的一条论据是浪费社会资源说法违背人道主义。

笔者想说的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关怀,然而却不是盲目的滥好人。

明知病人生命无法挽回,明知病人遭受痛苦,却为了所谓的道义用尽手段延长病人生命,然而这样被延长出来的生命,还是真正的生命吗?它只不过是各种仪器药品下会呼吸、能心跳、大脑机械运转的生命体。

当个人失去对自我身体的操纵权之后,就已经不完整了。

我们挽留住的是这样毫无生气的肉体,意义何在?社会资源是为了更多人更好地发展,而不是为了虚伪的社会道义。

最后来看生命尊严问题,反对者认为生命尊严并不是最后一刻所体现出来的。

那么,笔者想问,设想一生荣光受世人崇拜的伟人,却罹患死相难看的绝症,他的虚弱、他的无能为力被暴露于人前,这一生的功绩虽然不能抹杀,但是他并不想被人看到他这个样子吧?民众也不会想要看到自己的英雄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无所不能。

情景换至为一个小家庭,我们敬爱的父亲母亲,随着年纪增大愈发衰弱,抛却我们为父母尽孝的孝心与责任,我们的心里是会有失落的吧?毕竟是我们崇拜了大半生的人啊。

所以,关于生命尊严,体面的死亡而不是苟延残喘到最后一刻才是对生命尊严的最好维护。

总而言之,笔者对反对者论据一一做出驳斥,是希望更加论证安乐死是更加符合人道主义的,尊重生命自决权,尊重生命尊严,尊重社会更好的发展。

(四)安乐死发展风险以及未来措施展望:回顾笔者上述对于反对者论据的驳斥,有必要做出解释的是虽然笔者认为安乐死更贴近人道关怀,但是安乐死隐含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一是,制度的漏洞总是无所不在,往往有不法之徒会将谋杀伪造成安乐死,草菅人命,危害人身安全;二是,不难发现,包括笔者在内的对支持安乐死振振有词的人,在被问及你愿意对你的父母实施安乐死时会产生迟疑甚至是闪烁其词和另寻话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