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冰冻灾害的分析与对策[摘要] 我国2010年年尾至2011年初这短短的两个月里,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袭击。
尤其是南方各省受灾情况比较严,针对这种灾害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相应的应急救援行动,从而使灾情减小到了最小程度。
[关键词] 雨雪冰冻;拉尼娜现象;全球变暖;灾害;措施0引言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2010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影响最大的一年,其中全年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次数为近十年来最多。
陈振林表示,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持续时间达到5个月,综合强度达到了拉尼娜事件的标准,形成了“拉尼娜”事件,即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现象。
历史事件分析表明,“拉尼娜”事件有利于我国冬季风偏强,导致冬季总体气候偏冷,华北和华南偏干,可能出现阶段性极端低温事件。
受“拉尼娜”事件影响,近期北太平洋北部高纬度地区上空形成一个顺时针旋转的高压气团,在高压偏北气流的引导下,极地冷空气南下直接影响北美大陆,使得2010年12月中旬北美洲大部地区白雪皑皑,进入长久不遇的寒冬。
陈振林表示,针对我国今冬明春的天气做出预测,再发生2008年那次连续4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是较低的。
但是由于“拉尼娜”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不排除出现极端强降温过程的可能性。
1 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成因分析1.1 “拉尼娜”事件造成低温雨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即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
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式是中国出现大范围持续而稳定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主要原因。
1月中旬以来,大气环流异常形式维持了20 d以上,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径向度加大,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向我国输送了大量暖湿空气,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害发生的区域;青藏高原南缘的南至低槽系统活跃,进一步加剧了暖湿气流向我国的输送。
1.1.1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平均值0.5℃以上的现象.这种变化虽然很小,但能够引发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形势紊乱,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性天气出现.一般而言,大气环流形势间接造成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向西运动,底层海水就上升来补充表层海水的流失.而底层海水的温度比较低,从而造成东太平洋的表层水温比西太平洋表层水温偏低.这又进一步使得大气气流在东太平洋下沉,在西太平洋上升,从而加强信风,由此对全球大气环流造成影响.由于这种反应的连锁性和复杂性,海温的一个微小变化经过系列的放大之后,就会对全球水气循环等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一般而言,拉尼娜年的出现会导致冬季东亚地区偏北冷空气的加强以及全球气候状态的紊乱1.2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已经是科学界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能量及分布发生变化,也会导致水和大气循环发生改变,从而根本性地改变了全球大气运动模式,造成紊乱的环流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天气现象出现变化的振幅加大,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暴雪的出现更加频繁\,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
[5]包括本次雪灾在内,近年来气象灾害出现愈发频繁,这正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探讨全球变暖和气候系统的耦合关系,是未来大气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 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危害2.1对经济造成的影响2.1.1宏观层面雨雪将推高一段时期内的食品价格,加剧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例如,2008年1月,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出现大范围降温、降雪、冻雨等恶劣天气。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在让煤电油运紧张、春运客流受阻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造成短期冲击。
2.1.2产业角度交通运输短期受阻明显会影响到交通行业,包括航空公司、机场、高速公路、铁路、酒店和旅游公司等。
短期内会受到影响的包括工业生产(由于电煤运输受阻以及电力设备受损)、一些分销商和零售商(在这种天气,如果不是必需品,大家一般不去购物)、建筑机械(室外建筑活动放缓),以及当整体电力供应紧张时,受停电影响最大的制造企业。
专家预计,这场暴风雪可能拉低一季度GDP增速0.5个百分点,推高CPI涨幅0.3个百分点。
这场雪灾给中国1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业造成经济损失总计69.7亿元人民币。
全国824处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2.2雨雪冰冻对林业的危害2.2.1 林木受灾严重初步评估显示,19个灾区省受灾的林地面积达到2 087万hm ,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7.4%。
受灾的森林蓄积量达到3.7亿m3,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3%? [3]。
广西林业在这场灾害中遭受重创,是全国林业受灾最重的省区之一,全区林木受害面积达168.6万hm2,受灾林分蓄积量4 150万m3,林业直接经济损失总计215.8亿元J。
由于雪灾的机械损伤和冰冻对植物生理代谢的损害,受灾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大片的林木被拦腰折断。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受灾面积高达1.651万hm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 141.5万元;保护区内3 867 hm 毛竹林中98.8%遭受了毁灭性损害[4]。
庐山、井冈山、武夷山等自然保护区毛竹平均倒伏爆裂达75%,局部区域达90%以上,受损近亿株。
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片倒伏,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中国南方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
在素有“物种宝库”之称的广东韶关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达95%的林木被毁,生态系统恢复至少需要30~40 a时间。
2.2.2 珍稀濒危植物和名木古树受损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导致湖南和江西的银杉、资源冷杉、落叶木莲等10余种野生植物极小种群的新幼更新苗木全部冻死。
分布在江西九江海拔400 m以上的国家一级保护树木南方红豆杉几乎全部被冰雪压断。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濒危植物和名木古树受损严重,造林苗木顶梢受损率达30%以上。
广东韶关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百年老树被连根拔起,对中国南方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
2.3雨雪冰冻灾害对冬小麦的影响据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在冬小麦返青期调查结果显示,雨雪冰冻导致冬小麦苗情较常年偏弱。
2009年11月以来, 连续出现3次寒潮,与常年相比,冬前强降温发生时间早,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且光照不足,致使小麦单株分蘖数少、植株偏小、生长量不足,幼穗发育进程较常年同期偏晚8~10 d以上;处在幼苗期的冬小麦叶片较嫩,抗寒能力低,一些弱苗叶片受冻减小了光合面积,影响生长和分蘖节营养物质积累,对抗寒越冬不利[1]。
对比常年数据表明,各地多数地块叶面积指数、根系、群体均匀性等较差。
据调查,麦田播种量一般在225 kg/hm2以上,西部低产田块达300 kg/hm2。
[2]由于播种量过大,致使麦苗簇集,麦苗细长,弱而不壮;一部分晚播田块由于长时间低温,造成小麦分蘖缺位严重。
气温低、光照不足、降水时间和地区分布不均,低洼渍涝田块土壤状况偏湿,对冬小麦根系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防御对策2.4可能引的的次生灾害大面积断电引起的大量长期“断电灾民”以及“断水灾民”,正值新春期间,对政府期望很高,一旦长期不能通电供水,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不稳定现象,应尽早疏导,教育和宣传,共度灾害,促进灾区恢复重建。
大面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引发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严重毁损,一旦温度迅速回升,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病虫害、枯枝层易形成森林火灾,死亡家畜家禽传染病,死亡的野生动物传染疾病等,可能引发“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的疫病或者畜禽共患疾病等。
大面积饮用水水源污染产生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城市固废、水污染等;堵塞道路沿线地区水源(特别是城镇、乡村居民饮用水源)污染问题,以及临时食品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难以控制)问题等。
温度可能大范围回升,引发大面积沿道路、矿山、城镇、乡村人口集中居住的居民点的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其中要特别注重一些路、桥安全稳定问题。
大面积农村地区民居倒塌问题等。
3 我们应采取的对策雨雪冰冻灾害严酷频繁,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建国60年来,党和政府重视防治雨雪冰冻灾害,以除害兴利为目标,采取一系列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2000-2001年厄尔尼诺事件之后,雨雪冰冻灾害不断加剧[6]。
雨雪冰冻灾害危害关系到农业生产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向题,需要引起广泛重视。
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好这一困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1加强雨雪冰冻灾害科研雨雪冰冻灾害危害已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许多有识之士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后,要求人们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认识雨雪冰冻灾害科研工作。
3.1.1搞好规划在雨雪冰冻灾害频发地区进行各项措施的规划,必须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按照当地实际确定农、林、牧、副、渔、草、路的比例,达到既发展生产,又促进生态平衡。
在这个规划里面,针对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以及对社会、对经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比较大的影响趋势,提出规划、测定和措施。
比如对供电等影响比较大的雨雪冰冻灾害,也将分类提出一些相应的防御措施。
3.1.2进行雨雪冰冻灾害条件和机理的研究雨雪冰冻天气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应加强研究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形成和发展过程和机理,揭示雨雪冰冻灾害生成背景与长距离输送的天气气候特征与条件,将传统的天气学方法和现代数值预报方法有效结合,探索新的雨雪冰冻灾害中短期预报和治理方法。
3.1.3加强基础性研究雨雪冰冻灾害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料,它是防灾减灾的主要依据,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凭主观判断估计的数字现象普遍,因此,应加快研究和拟定出雨雪冰冻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和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快速和科学资料收集和核实手段,达到科学、简便、实用的要求。
3.1.4开展气候变化对雨雪冰冻灾害演进的影响研究预测未来15年和50年中国气候变化情景,在此基础上评估气候变化对雨雪冰冻灾害的进一步影响,为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可能影响程度的评估。
3.1.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从1月下旬以来,中国气象局就严格按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通过实时监测、滚动预报、准确预警、业务监控、跟踪服务和影响评估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把天气预测信息发向全国。
这次历史罕见的灾害再次提醒各级政府,全面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预案。
3.2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情况,实施动态监测。
公用事业单位要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列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关注气象部门关于暴雪的最新预报、预警信息。
3.2.1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重点加强大雪、大风、大雾、大雨等气象灾害的监测,建立实时监测、快速传递、高效分发的综合信息处理及综合气象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对国道、高速公路及山区道路沿线的气象监测,增强铁路、公路、港口、航运和交通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与国家综合气象监测网相衔接、适合各地气候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区域气象监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