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与卢梭_平等观

马克思与卢梭_平等观

P3关于启蒙II
卢梭被认为是异化理论的开创者:《论科学与艺术》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自爱与人的怜悯心一样是人在自然状态中所具有的天然情感;异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人的不自由;自尊则在社会中与他人产生联系而产生
P4关于平等
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不关切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不平等,漠视和容忍个人财富悬殊和穷人生活状态的恶化。

P5卢梭的平等观
《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的缔造者”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增加一步。

当不平等发展到顶点,通过缔结公约构建社会(政治和法律的)平等。

《论犹太人问题》:“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已经把市民生活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但对这些组成部分本身‘并没有实行革命的批判’。

资产阶级革命把市民社会,也就是把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力看作自己存在的基础,看作不需要进一步加以阐述的当然前提,所以也就看作自己的自然基础。

作为市民社会的人则是‘本来的人’,是‘有感觉的、有个性的、直接存在的人’,而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人’则是‘抽象的、人为的人,寓言的人’。

卢梭关于政治人的抽象论述很对,他说: ‘谁敢把人民组织起来,谁就一定会感到自己能够改变所谓人的本性,把每个本身是完备的、孤立的整体的个人变成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用部分的、道德的存在来代替肉体的、独立的存在。

所以“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
《资本论》:“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和人道,“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P6马克思的平等观
要使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状态得以真正改变,从抽象的原则出发是不可行的,而应以现实具体的生产力为出发点,去找寻达到社会平等的途径。

P8关系
私有制:卢梭把不平等的起源归咎于私有制的产生,并认为社会会分工和交换是私有制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冶金和农耕的产生与因此产生的分工导致的贫富分化。

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必然产生私有制,出现了社会分工,“分工与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私有制与分工导致了社会出现不同阶级,以及阶级间不平等的出现,“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

而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不平等的不可避免性:人自身的不平等和差异与由社会确定和制约的全部公民差别,即个人能力和生活负担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不平等,所以必然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利。

人类社会的辨证发展:(恩格斯)“杰出的辩证法”,“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路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论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关于人的本质:卢梭在(后世被称作的)先验理性的唯心主义方法指引下,以纯粹虚构的自然状态、自然人与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而马克思则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由此导致他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不同,对平等观的理解就产生了根本差异。

卢梭的这种“抽象的人”是脱离了一切现实内容的人格,抽象的自然力与意志成为个人的基础,现实人没有任何差别,人们无论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何种地位,都是同一的。

据此,卢梭从这种“抽象人”的概念出发,认为“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的天赋平等观,并把它当作其平等观的基本内容,从而推导出资产阶级的超种族、超阶级、超国家和超历史的抽象先验永恒的平等观,任何阶级与现实基础都是不存在的。

卢梭指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

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

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去界定人的本质,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具体状况出发,通过货币交换关系表现出资本主义平等的不正当性和虚假性,从而揭示了人的现实性与社会性,由此找寻实现平等的现实条件。

权利平等到社会平等:卢梭期望以契约确立权利上的平等,具体就是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而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普遍平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目标。

“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但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

但是现代的平等要求是与此完全不同的;这种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尽管马克思肯定了卢梭政治权利平等理想的积极意义,但是,卢梭所谓的“同样的权利”与“同样的条件”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认为,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资产阶级的权利平等在实践上总是表现为形式平等和事实不平等的悖论。

换句话说,资产阶级的权利平等是建立在权利不平等的基础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