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卢梭的自由或平等

论卢梭的自由或平等

论卢梭的自由观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政二班刘自鹏222009*********摘要:卢梭一生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自由。

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现实社会中人却受奴役而不能享有自由,人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了自由的本质,才能成为自由的主人,同时人要成为国家主人,获得社会平等地位,也要认清什么事自由,不仅仅是自然自由,认清社会自由就意味着社会解放;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道德自由,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关键字:启蒙运动自由观卢梭18世纪的法国,还处于封建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着一定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解放人类思想的著作和启蒙思想家。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封建等级十分森严的国家,天主教是其主要的宗教。

然而在这个处于封建后期的国家,正在酝酿着一场思想风暴,正将人们的思想从牢笼中解放出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和卢梭等一些出色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抨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轰轰烈烈的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从此欧洲开始了一场启蒙运动,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卢梭的自由观影响较为深远,其再继承了孟德斯鸠的某些观点,又有了一些创新。

孟德斯鸠和卢梭同为法国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的思想家, 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

两人都关心自由, 并为实现自由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的主张。

但二人自由观并不不同。

孟德斯鸠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政体方面,孟德斯鸠认为, 在政制中发现政治自由并非十分困难, 因此, 从他关于政制的分析中, 我们将看到自由是怎样产生的。

他把政体分成三种类型: 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其中, 共和政体性质是人民全体或某些家族握有最高权力; 君主政体是君主握有最高权力, 但他依据既成的法律行使这一权力; 专制政体是个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治国。

孟德斯鸠坚决反对专制政体, 他认为, 君主政体相对于专制政体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国家比较长久, 政制比较巩固, 进行统治的人们, 比较安全。

孟德斯鸠认为, 古代民主政治缺乏个人观念, 近代民主政治强化个人观念。

对孟德斯鸠来说,古代民主政治与近代君主政治之间的对比, 既是不同政体之间的对比, 又是不同价值目标的对比, 他试图通过这种对比来向人们表明, 平等让位于自由, 自由取代平等而成为近代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使然。

①自由也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孟德斯鸠研究进路不同的是, 卢梭以自然自由和平等为其逻辑起点; 并且与孟德斯鸠强调政治自由不同的是, 卢梭在平等问题上的建树更为突出。

卢梭认为, 自由与平等是一切立法体系两大主要目标, 而平等是自由的前提。

对照一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中关于自由的见解, 可以看到卢梭在该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赞美野蛮人的“自然的自由”, 向经历了社会不自由之后的更高的“社会的自由”的转化。

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如下三段式: 自然的自由———普遍的奴役和不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自由演进的三段式是与平等演进的三段式(即自然状态的平等———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相对应的, 真正的社会自由只有在社会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⑵正因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卢梭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平等理论的研究中。

罗素指出: “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名义目标, 但实际上他所重视的、他甚至牺牲自由以力求的是平等。

”⑶卢梭也特别注意用法律来帮助实现自由。

他认为, 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 丧失的只是他的自然的自由, 而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等。

“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 才是自由。

”⑷由此可见, 卢梭所希望的自由, 不仅仅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还是公民相对于法律本身的自由, 即法律必须反映每个公民共享的公意, 否则法律就变成了王权、上帝或社会中的“特殊利益”的产物, 公民在服从法律时就不会像服从自己一样自由了。

后者是卢梭的自由观高于孟德斯鸠的自由观之所在。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⑸〕这是卢梭对其所处社会时代人的生存状况作出的概括性论断。

他一方面原则上肯定了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和权利,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出现实中的人生活在不自由状态之中,饱受种种奴役。

人处在原则与事实的矛盾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不能主宰自己。

要获得自由,人必须与套在人身上的种种枷锁、不平等相区分、做斗争。

简言之,人在社会生活中服从经自己同意的法律,道德生活中听从良心的呼唤,卢梭称这样的人为公民,他认为只有公民才配享有自由。

卢梭把自由分为三种:天然的、社会的和道德的自由。

天然状态下,自然人(原人) 服从自然法则:自爱和怜悯。

自然的自由体现为感性的任意性,沉醉于大自然里的自我没有做主人的欲求和意识,原人所拥有的自由并不等于自主,更谈不上自我认识,他们的自由特指基于没有私人占有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平等状态。

社会状态下,人自身的理性得到发展和不断完善,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政治、经济乃至精神的不平等,强烈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废除因受骗上当而被迫签订的社会契约,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契约。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

”⑹这种结合形式就是社会契约,它以法律的形式出现。

卢梭所说的社会自由实际上等同于社会平等,社会自由的实现需要消除种种不平等现象,社会自由由法律提供保障。

社会自由使人成为国家的主人,却远未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卢梭把人自己立法而建立的道德律称为良心。

他认为良心是一切善行、正义、美德的根本来源,而欲念是一切恶行的根源。

人只有与本性里的恶欲相区分,运用理性去认识善,听从良心的指导去行善,才能肩负自己对人类所负的道德责任。

从此,人成了自己行为的主人,要为行为后果、价值和影响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卢梭将自由分为三种,天然自由着意于说明自由是天赋人权,生而有之,不可剥夺。

天然的自由作为一面镜子,鉴别出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平等和道德败坏现象,社会自由的实现实际上是一个克服人性堕落、扬弃社会异化的动态历史过程,道德自由的实现则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自觉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过程。

人具有自由意志,他有权选择是否从善,即使上帝也无权阻止他作恶,但上帝没有义务替他承担行为后果,自由意志自身具有因果性,这种因果性意味着规律,意志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服从道德律。

“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

”⑦良心即道德律,是人本性具有而又时时被遮蔽着的自然情感,卢梭把它称为“内在光明”、“圣洁本能”、“天国永不消逝的声音”卢梭的自由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西方社会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天然自由肯定了人的自由权利不可侵犯的神圣性,社会自由阐明了民主法制社会的基本精神,道德自由启迪人们的心灵,教育人们走向完善,卢梭的自由观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冲溃了封建王朝“君权神授”、“贵族世袭”的理论基础,揭露了政权和神权相勾结共同压迫人民的罪恶行径。

从实践上来说,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思想的引导《, 人权法案》和《独立宣言》中闪烁着他的自由思想的光辉。

但是,卢梭的自由思想中有许多不成熟和空洞的地方。

天然自由纯粹是理论的虚构;社会自由中人民当家作主却又缺乏可操作性,法律仅指根本宪法而不涉及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权力属民难以保证“, 公意”和“主权”等概念扑朔迷离,成为民主主义者和集权主义者都可利用的双刃剑;道德自由将道德律建立在良心这种个人情感之上,使道德失去了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良心有可能变为不纯动机替自己开脱责任的借口。

这些消极因素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批判的。

卢梭自由思想的方法论基础是人性论,这种方法在近代为不少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运用。

它的特点是去追溯一个尚未开化的自然状态,自然人拥有自然权利,遵循自然法则。

这种方法企图将自由、平等等权利归结于人的本性,反抗君权和神权,以恢复人性的尊严和实现人权。

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反科学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一个脱离社会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本性只能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生活中形成,并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他把文明进步与人性堕落的矛盾归结于人的私欲膨胀,这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但是他对人性进行的深入探讨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关于人性本自由,自由即自主,自由即服从规律,特别是自由即自相区分的观点无不向我们启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自由是要通过斗争才能获得的权利。

参考文献:【1】参见曾裕华: 《自由优于平等: 孟德斯鸠政治哲学的价值取向》, 载《贵州社会科学》2005 年3 月。

【2】参见刘小英、刘峰: 《略论法国大革命前自由、平等概念的发展》, 载《学习与探索》1999 年第4 期。

【3】[英]罗素著, 何兆武、李约瑟译: 《西方哲学史》( 下) ,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第237 页。

【4】法]卢梭著, 李常山译、东林校: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第26 页【5】卢梭《: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8页【6】卢梭《: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23页【7】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414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