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卢梭政治思想 (一)卢梭的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阶段的思想 1 .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人类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过着孤立的、自由的和平等的生活。人类具有的“自我完善化能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度。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出现不平等。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产生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2 .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确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出现财产上的不平等。 第二阶段是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又出现政治上的不平等。 第三阶段是确认主人和奴隶的状态。不平等达到顶点。这时,人民起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不平等,平等又重新出现,建立起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3 .价值。卢梭的这一思想包含有唯物主义因素。在他对不平等的分析和批判中,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了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二)卢梭的平等思想 1 .地位。平等思想是卢梭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在批判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的。 2 .内容。 (1) 人们在财产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平等。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实现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1 .内容与特点: (1) 是共同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 2
(2) 权利的转让是毫无保留的; (3) 每个人都向整个集体奉献自己,并获得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得以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 (4) 人民是主权者,也是立法者,如果政府破坏了契约,人民有权取消这一契约,可以以暴抑暴。 2 .意义与局限。社会契约论中所阐述的平等要求和以暴抑暴的光辉思想,鲜明地表达了他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精神,鼓舞和启迪了法国人民,直接影响了法国革命。 但是始终未能清楚地叙述并合理解决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四)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1 .人民主权的涵义。以社会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统称为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 2 .人民主权的性质。 (1) 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国家的灵魂和集体的生命,主权只能由人民来掌握。 (2) 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公意是一个整体,一旦被分割,公意便不存在,主权也失去了。 (3) 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主权本质上由公意构成,而意志是决不可以代表的,主权也不能被代表。 (4) 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不能侵犯和动摇它,主权也不可能按受任何权力的支配和约束。 3 .主权与政府的区别。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体。 3
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政府是一种行动的力量。 政府的权力由主权派生,政府是主权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要防止政府滥用职权和蜕化。 4 .意义。人民主权思想中提出的关于政府来自人民的委托,应该服从人民,政府成员是人民的公仆,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等思想,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体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 5 .历史局限性。 (1) 人民主权主张是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基础的,而他的平等又是建立在财产小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决定了他的平等和人民主权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 没有找到实现人民主权的政权组织形式。他不能否认执政者身上的私人意志和团体意志总是强于政府应该遵循的公意,因而政府总是在不停地反对主权者。 人民主权思想在理论上不科学,在实践中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不平等思想 二:不平等的起源——人的自我完善化的的能力和私有制 卢梭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第一种他把它叫作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为大家所认可的。第二种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由于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譬如、比别人更富足、更光荣、更有权势、或者甚至叫别人服从他们。(2)他认为,人类社会应当解决的不平等问题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卢梭认为自由和平等是人的自然本性,是天赋的人权,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处于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自然状态”之中,人们除了年龄、健康和体力等所构成的“自然的或物理的不平等”之外,决没有“某一些人享有损害他人的各种特权”的不平等,在当时,没有语言,人类也没有固定的住所,人于人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就没有利益争斗,也没有战争。 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完全是平等的,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卢梭说:“我看到他在橡树下饱餐。在随便遇到的一条河沟里饮水,在供给事物的树下找到睡觉的地方,于是他的需要便完全满足了”(3)在自然的支配下,野蛮人仅只服从于它的本能, 4
野蛮人最初所具有的只是一些纯动物性的能力,但野蛮人和动物仍然是有区别的,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与其说是人的悟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在自然支配着的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因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另外有一种区分二者的非常明显的特质,就是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动物的能力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和智慧却能不断向前发展,这种能力借助环境的影响,继续不断地促进所有其他能力的发展,而且这种能力既存在个人身上,也存在于整个种类之中(4)。这种特殊而几乎无限的能力,正是人类一切不幸的源泉,正是这种能力,借助时间的作用使人类脱离了它曾在其中度过安宁而淳朴的岁月的原始状态,“自然状态”就过渡到“文明社会”一方面人类发展了文明和美德,另一方面,又产生了邪恶与谬误;人类一方面在进步,另一方面又在退步。正是这种能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并终于导致私有财产的出现,而私有财产的出现,便是人类社会和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和基础。 卢梭认为,当人们过着原始的、粗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时,当他们仅仅从事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而不需要许多人协作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人类过着自由、健康、幸福的生活,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以及后来的第二次大分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深,引起巨大的社会变革,从事农业的人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相互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财富的增加,出现劳动产品的交换,在相互交换中一个人感受到占有两个人粮食的好处,人们便产生私有观念,人们年复一年的在同一个地方耕种作物,这样连续的耕种和占有,就会把土地当作自己私人的财物。土地和财富的私有就出现了,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自然状态”就过渡到“文明社会”。于是人类也就失去天赋的自由和平等,而处于奴役和统治的社会关系中,在卢梭看来私有制是社会罪恶的根源,应该说,卢梭以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也就是以经济的发展来说明社会的重大变革,有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但是,卢梭在说明私有制的产生时却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三: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卢梭指出,人类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每向前迈进一步,不平等也就跟近一步,不平等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财富的不平等阶段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经济上的不平等,私有制产生后,人们就开始对土地和财富私人占有,占有多的就逐渐变的富有,占有少的就逐渐贫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就形成了贫富之间的对立,富人开始征服和奴役穷人,穷人为了生存,就和富人争夺社会财富,社会便进入了因争夺财富而互相残杀的战争状态,人类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他们好像饿狼一样,尝过了一次人肉之后,便厌弃一切其他的事物,而只想吃人,这样,因为最强者或最贫者把他们的力量或他们的需要视为一种对他人财产的权利,继之而来的就是最可怕的混乱(4)”如果不摆脱这种状态,无论贫富,任何人都不能得到安宁,于是富人便编造出一些动听的理由,诱骗人们来服从自己的统治,纯朴的人们居然相信了富人的话,他们受到富人的引诱和欺骗,建立国家,制定法律,于是,不平等便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 (二):第二阶段,政治的不平等 第二阶段是由于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政冶上的不平等,国家建立后,就会设置一些职位赋予它相应的权利,来管理国家,以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这样就出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统治阶级利用所掌握的各种特权压迫被统治阶级,阶级矛盾激化就出现了统治与被统治 5
者的对立,富人为了维护财产的所有权,决定采用新的手段,他们制定了一种最深谋远虑的计划,这种计划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他们诱骗穷人说:“咱们联合起来吧。”共同“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创立“人人都须遵守的维护公正与和平的规则”制定明智的法律(6)。这就是国家与法律的起源。卢梭揭露,这不过是富人统治和奴役穷人的欺骗手段。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不平等进一步加深,从此人们之间不仅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而且又产生了政治上产不平等。确立了富人对穷人的统治,形成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 (三):第三阶段,专制权力统治下的不平等 这一阶段不平等是政府权力腐化的结果,变成了专制统治,专制暴政把主人和奴隶的对立和社会的不平等推向顶点,政府并不是从专制权力开始的,专制权力只不过是政府腐化的结果,是政府的终极点。由于政府权力的腐化败坏,合法权力变成专制权力。 卢梭指出,第三种状态是不平等状态的顶点,也是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个阶段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加深。第二阶段的政治不平等建立在第一阶段的经济不平等基础之上,而政治不平等又加深了经济不平等,尤其政治权力的腐化更使经济不平等达到顶点。 在这三阶段的进程中,卢梭既承认进步性的一面,又看到其退步的一面。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是一种进步,但由于不平等也是前进,带给人类无穷尽的冲突,战争与残杀,毁灭了自然状态中的不平等,这又不得不说是一种退步,同时,在第三阶段后,一切都回到最强力者的唯一权力上来,也就是回到了一个新的“自然状态”。这与原先,纯洁的自然状态不同,是过度腐化的结果,因此人们有权利也有可能用暴力推翻这不平等制度。卢梭从中得出了自己激进的革命结论,对启发法国人民的党悟,推翻封建君主专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解决这种不平等的前景,在卢梭看来是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新的平等阶段,暴君统治被推翻后,极端的不平等又将转变为平等,但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和法律的原始野蛮人所拥有的自然的平等,而是将转变为更加高极的社会契约的平等,卢梭说,不平等好像一个封闭的圆圈,到了不平等的第三阶段,便又和人类平等的出发点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