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进行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并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和次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以及次声的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利用手边或生活中的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的世界》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音与噪声、超声与次声三部分。

本章内容的特点是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对声的现象比较熟悉.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
出问题,加强引导,注重探究,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内容同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

本章从生活、自然现象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有亲近感,培养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这章的知识相对独立,和其他知识的关联度不是很高。

教材把本章的内容放在运动之后,关于声的速度迎刃而解。

2.本章编写思路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一开始以“流水潺潺”、“琴声悠悠”、“飞机轰鸣”、“建筑工地”四副对比的图案来讲我们生活周边的声音,有美妙的、悦耳的、有心烦意乱的,这样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来理解声音。

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
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3.本章内容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突破示例:
活动: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你能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几个发声的小实验吗?
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及切身体会,你想知道那些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庞杂的问题中找出方向,从而使“探究”活动的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

通过以上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
“提出问题”的能力。

2.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

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与实验,让学生进行广泛的参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声音产生的原因,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突破示例:把肥皂膜拿到正在放音的音箱前面,观察肥皂膜的变化。

3.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要素。

突破示例:
(一)响度:
活动1:用耳朵倾听变化的一段声音,请思考:
(1)你听到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2)在声音变化的过程中,变化的是什么?
活动2: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1)你用力轻敲鼓面和重敲鼓面,在用耳倾听声音的响度变化的同时,仔细观察两次鼓面上塑料泡沫小球的是如何变化的?
(2)你用力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在用耳感觉响度变化的同时,并观察悬挂的塑料小球被弹开的角度是如何变化的?
(3)当你把录音机的声音的响度由小到大时,可观察到与录音机相连的扬声器上的纸片是如何变化的?
(4)当你远离音量不不变的录音机时,你对声音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5)当你把肥皂膜在喇叭的不同距离处时,你观察到肥皂膜的振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由(1)(2)(3)实验可以得到响度跟什么有关系?由(4)(5)实验又可以得到响度大小还跟什么有关系?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耳听目观亲身参于体验,感受能够使声音大小变化的原因,这样使学生对现象的实质理解更透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要辅助和引导要贯穿其中。

(二)音调:
活动3:让学生依次按电子琴的按键(声音由低音到高音),请思考:
你听到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4: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
(1)用硬纸片刮木梳,快速刮一次,缓慢刮一次,比较两次音调的有何不同?
(2)将钢锯片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一段,拨动钢锯片,使锯片上下振动,观察振动快慢情况,并听声音,再改变伸出的长度,发出的声音和原来相比有何变化?
(3)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套在文具盒上粗、细不同的尼龙丝线,观察尼龙丝振动的快慢情况,听两次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由上面的实验,你可以得到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和进行必要的辅助,要强调用耳朵听和眼睛细心观察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多个感官体验与参于,从不同现象去发现影响音调因素——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三)音色:
活动5:听录音,思考讨论。

(1)倾听赵本山、小沈阳、毕福剑说的小品《不差钱》录音,你为什么能够辨别出那句是赵本山说的,那句是小沈阳说的,根据你对着这些演员发音的了解,你会很容易判断出来是谁说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当倾听用二胡和笛子同时演奏相同的曲谱,二胡和笛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是相同的,根据你对乐器的发音熟悉程度,你容易能区分二胡声和笛子声,你能否尝试说你的理由?
通过听录音,让学生通过讨论尝试着说出辨别出不同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原因,从而使学生产生为渴求解决这一问题知识欲望,为阅读教材自学音色作下铺垫。

这样有利于提高进一步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四、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

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章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时,教师可以播放学生广为熟悉的《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然后提出问题:这么优美的音乐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样听到乐音的?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学习探究的氛围之中。

为继续贯彻探究式教学的新课程理念,在教法的运用上,要充分采用“过程探究式”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思维和活动主体性的体现,强调探索和创新。


根据初中物理学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探究、实验、调查、制作的机会。

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渗透教育。

如在学习《乐音与噪声》一节时,教师应注意向学生灌输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应尽的道德义务。

在学习《超声与次声》一节时,通过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钻研。

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或自制课件等手段,创设直观教学环境,创设一个学生喜爱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总之,在本章教学中应以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为主,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还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做一些与声现象有关的家庭观察和小实验;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声有关的科技(普)资料,并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社会调查。

六、教学时间分配
每节1课时,复习1课时,检测1课时,总计5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