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总结含解析新版沪科版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总结含解析新版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
【知识详解】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平常我们
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4.回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音(或回声)。

要点诠释:
(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典例分析】
例1、(2020•苏州模拟)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 D.探究音叉发声音调的高低
【答案】 A
【解析】正在发生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中,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振动的,故选A。

【技巧总结】
题目考查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利用“转换法”把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换成能够明显观察到的水的振动。

知识要点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识详解】
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要点诠释: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典例分析】
例2、(2020•深圳模拟)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是:____ ___、。

【答案】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
【解析】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技巧总结】
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知识要点三、声音的特性
【知识详解】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影响响度的因素:(1)声源的振幅;(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音色:音色是声音的另一个特色,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

主要音色不同。

音色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要点诠释:
关于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定义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典型分析】
例3、(2019•海南中考)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答案】B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A选项正确,不合题意;从波形图来看,三个乐器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但是波形图并不完全相同是因为不同乐器材料结构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所以答案B错误,符合题意。

【技巧总结】
这是一道信息题,题目结合声波的波形图考查了和声音的三个特性。

解决这类题目要从波形图上比较振动频率和振幅。

知识要点四、噪声的危害及防治
【知识详解】
1.噪声
(1)由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且强度过大的声音,称为噪声。

如:家庭装修时电钻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干扰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休息,甚至对人体有害的声音,也称为噪声。

2.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
(1)分贝(dB):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 dB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危害:①>90dB,会破坏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
②>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③>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噪声的防治:
(1)从噪声的产生处防治噪声;
(2)从噪声的传播过程中防治噪声;
(3)从噪声的接收处防治噪声。

要点诠释:
(1)噪声的来源:①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②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③社会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的喧哗声;④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噪声往往只能减弱,而不是完全的消除,因为在一些生产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噪声的。

【典型分析】
例4、(2019•海南)下列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人耳处减弱噪音
C.“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音调升高
D.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D
【解析】物体振动发声后还需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才可以听到声音,A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喇叭禁鸣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能量的分散,这样可以让听者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大,听的更为清楚,C不符合题意;因为声波具有能量,可以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法正确,D符合题意。

【技巧总结】
此类题目联系实际生活考查声音的有关问题,要会根据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物理学习的目的,符合物理走向生活。

知识要点五、超声与次声
【知识详解】
1.超声: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超声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

次声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
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对人体有害。

要点诠释:
声和声音,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次声等;声音的概念相对较窄,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在声的利用这一节中了解声音、超声、次声的应用。

【典型分析】
例5、(2020•山东)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A.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
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治疗病人体内的结石 D.孕妇做“B超”
【答案】D
【解析】超声波可以使钟表精细器件中的灰尘振动,达到清洗钟表的目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要求;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对工件进行加工,故B不符合要求;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传递能量,所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C不符合要求;孕妇做“B超”使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不是用来传递能量的,故D符合要求,故选D。

【技巧总结】
超声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如:B超诊病;也可以用来传递能量,如: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除去人体内结石、除尘、为空气加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