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中大附中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广州市中大附中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广州市中大附中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发出声音的物体在振动C.声音是一种波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2.关于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监测装置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B.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C.在市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D.道路两边植树,除了可以绿化,还可以控制噪声传播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放热B.夏天,冰冻的饮料瓶冒“冷汗”是液化现象,放热C.秋天,大雾消散是升华现象,吸热D.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凝固现象,吸热4.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初中生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50mmB.老师正常讲课时声音的响度约为120dBC.课桌上的笔落到地上用时约为0.5minD.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5.在保温杯中装适量0℃的水,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冻了很长时间的冰,放到保温杯中,设保温杯是绝热的。

过一段时间,冰和水的温度相同。

在这个过程中()A.水的质量增大B.冰的质量增大C.水的温度降低D.冰水质量都不变6.下述光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A.树荫下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我们看见水面下的鱼儿,是鱼儿的实像C.湖面波光粼粼,是太阳光照在水面上发生漫反射形成的D.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是光的反射现象7.如图所示,一束光原来会聚于主光轴上的b点,在虚线框内分别放入①凹透镜②凸透镜③玻璃砖后,可能使光会聚于主光轴上c点的有()A.①③B.①C.②D.②③8.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中近视眼呈上升趋势,而且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其近视率明显上升。

如图所示,图中能反映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及其矫正原理的是()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9.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A.水B.桥C.人D.地面10.如图是同学们自制的照相机模型,甲是光屏(胶片),乙是镜头,丙是二者组合以后的情形。

关于自制相机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屏一侧对准明亮的室外成像效果较好B.若由“拍摄”近处的物体,改为“拍摄”远处的物体,则光屏应后退才能接到清晰的像C.若景物成像于光屏偏上方,则将镜头下移可以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D.若光屏即使退出镜头所在的纸筒都不能看到清晰的像,则换用较薄的透镜能解决问题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是小明自制的音乐盒,在纸盒中放入一个正在发声的扬声器,纸盒上的小纸人会随着扬声器的音乐跳舞。

悠扬的音乐通过______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调大扬声器的音量,小纸人跳动时的______(选填“振幅”或“频率”)会发生明显变化。

12.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______形成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后者是由于鱼缸的______侧部分(填"左"或"右")相当于______而形成的虚像.13.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

阳光下看到一朵花是红色的,透过蓝色的玻璃看这朵花,则这朵花呈现______色。

睛朗的夏天,小明在树荫下看到很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圆形光斑的形成可以用光的______来解释;仔细观察光斑,发现这些圆形光斑大小不一,这些圆形光斑的大小主要与______(选填“树叶间小孔的大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或“太阳到树叶间小孔的距离”)有关。

14.随着环境的改善,我市出现雾霾天气的天数越来越少了(雾霾中的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组成,大量吸入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今年冬天,重庆市民感受到太阳温暖的天数很多,但同时也感受到雾的烦恼。

我们知道:雾是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低温而_______形成的,当太阳出来以后雾会慢慢散去,是因为组成雾的小水珠发生了______。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5.视觉的产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眼球内部,眼球的折光系统如图甲所示,整个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图乙为远视眼(老花眼)、近视眼成因原理图,其本质是物体所成的像无法落在________上,配戴“眼镜”就是纠正这个问题,近视眼应配戴________透镜。

16.如图所示,李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某物体的长度,那么他用的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这个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17.小明在岸上看池水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______现象;为了减少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公路急拐弯处装上一块凸面镜扩大视野,这是人们利用光的______规律能够看到对面拐弯路段的来车情况。

18.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可快速获取网络信息,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___________的条件;当屏幕上的图像太小时,应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手机与二维码的距离。

三、作图题19.(1)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如图(1)所示,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_______)(2)如图(2)所示,S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像S'的位置,并画出由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P点的光线。

(_______)(3)一束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向玻璃砖,穿过玻璃砖后从另一表面射出。

请在图(3)中画出该光路图(不考虑光的反射)。

(_______)四、实验题20.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提供的器材如图所示,有报纸、塑料片、餐巾纸、棉花、机械秒表、音叉、盒子、以及可以监测声音强弱的声强计。

(1)实验中你选择的声源是 ______ ;(2)如果将选择的声源放入盒子中,在盒子中塞入上述不同材料时的注意点是 ______ ,检测声音强弱时声强计到盒子的距离应 ______ ;(3)技术人员也经常对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比较,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各种隔音设备,请举出一种: ______ 。

21.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乙A、B、C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2)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______(选填“吸收”或“不吸收”)热量;(3)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2.小欢和小乐学习物态变化后,做了两个实验:(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①分析图线a可知,质量为m1的水沸点是______℃,原因是当地大气压强______1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②若用质量为m2(m2>m1)的水做实验,得到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______(选填“b”、“c”或“d”);(2)他们用图丙装置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①除图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②安装实验器材时,应先确定______的位置(选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

实验中,观察试管内物质的______,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记录如下:时间012345678910/min温度3035394448484850535659/℃③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5min时,该物质所处的状态是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该物质为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3.小涵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步骤如下:①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②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③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④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1)小涵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2)小涵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实验中小涵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3)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24.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____,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了______;(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

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3)再拿一支外型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4)该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______(选填“A”或“B”),便于确定______的位置。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按照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2)接着小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3)保持图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当向右移动蜡烛时,应该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华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