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5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5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六、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考点梳理]:
一、背景:
1、经济上:19世纪末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及随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思想: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

4、世界:(1)19世纪末,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上:
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资本
主义的制度),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
界潮流。

(2)日本:的影响。

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
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施政纲领:康有为的《》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
(1)、戊戌六君子:
(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四、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五、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
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六、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是近代中国一次的潮流。

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维新
思想,,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
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是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教训:
[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

……制治固有本也。

……
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
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引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
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







书。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答案:(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
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学说进一步传播。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

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