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1)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偿还外债本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3)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1)增收:增加地丁银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2)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4.困难(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

5.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开放程度,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图解历史】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

5.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而是民族危亡的国家生存状态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感。

【结构图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题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史料研读]史料一《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

史料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

史料三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1.史料一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所面临的被列强瓜分的形势图。

2.史料二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偿还赔款,大借外债。

3.史料三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提示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据史料二说明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

3.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提示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

[史论归纳]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外部因素(1)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及其迅速强大,使先进的中国人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内部因素(1)思想渊源:早期维新派产生,要求抵抗列强侵略,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2)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4)社会根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1.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正确。

答案 C2.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解读材料信息,体现的主要是B项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

答案 B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C项正确。

答案 C4.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 C5.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这一举措()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的调整解析A中“彻底”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B和C不符合史实。

D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策相一致。

答案 D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解析紧扣“内在因素”分析,A、B两项是外因,D项内容在当时还未出现。

答案 C7.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

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

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

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材料三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1)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甲午战争对朝鲜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来分析,可得出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第(2)问,第一小问中对东亚的影响抓住材料一中“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和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对大清王朝的冲击可从甲午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变化来分析。

第(3)问,答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材料三,二是学过的相关史实。

答案(1)影响: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2)对东亚历史影响: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国际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对世界历史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冲击: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3)意义:甲午战败,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专制制度的弊端(或“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科技的局限”),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宣传君主立宪。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宣传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

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被日军的扫帚把所打碎。

该漫画()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④必将激起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复仇情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清政府在对日战争中的节节失利,主要是由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造成的。

题目所给的漫画明显夸大了日本的实力,④的内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 A2.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