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小考

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小考

第24卷 第5期Vol.24 No.5 平 原 大 学 学 报J OU RNAL OF PIN GYUAN UN IV ERSIT Y2007年10月 Oct.2007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小考3周红娥(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河南新乡453002) 摘 要:新乡自古即为华夏文明腹心地带。

随着历史的发展,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每一次变化都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新乡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新乡建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44(2007)05-0031-04 新乡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豫北的经济和交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84位。

现辖2市(辉县市、卫辉市)、6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4区(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工区、小店工业区。

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其中市区规划面积625平方公里,人口90万。

新乡首次得名于隋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新乡历史悠久,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根据当时新乡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行政区划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一、古老腹心,政治重地史前史(约公元前2070年以前)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新乡境内的农耕、畜牧业及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

花纹斑斓的彩陶和黑陶成为当时文明进步的符号。

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70年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神农炎帝为发明医药而遍尝百草,在境内留有他的足迹,后人为纪念他,在今获嘉冯庄镇新安屯村的西北隅建有“神农庙”(现新安屯村存有故址和残碑一通)。

夏朝,禹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新乡境时称宁邑,属夏部落管理。

获嘉县北苏章营村,今存有群众为纪念尧舜禹在此治水有功而建的“尧舜禹三元宫”(今名“尧舜禹纪念馆”)。

商朝,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悠久的部落,商朝建立后,新乡境内称宁邑,属冀州。

西周,西周建立之初,为了便于管理,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并把其分管区域设为邶、卫、鄘3个小诸侯国,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到公元前1038年,“三监叛乱”被平后,遂撤“三监”并为卫,封武王弟康叔为侯,境域属卫。

在此时期,新乡位于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是古老华夏民族的活动要地,所以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

传说中的神农炎帝就在此频繁活动。

尤其是商朝后期建都朝歌(今淇县),新乡为京畿之地。

二、战乱频仍,政区变幻春秋・战国,春秋初,境域称宁邑,属卫。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将阳樊、原、攒茅之田赐给晋文公,包括修武(今获嘉),改名南阳,属晋。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原阳、延津属魏;封丘、长垣先属韩,继尔属魏。

公元前266年后,全区均属秦有。

公元前273年(周赧王四十二年)魏割南阳于秦,境域仍名南阳,属秦国。

秦,秦统一中国,分中国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下设县。

全区当时设有8个县,分属三川郡和东郡。

属三川郡的有修武(今获嘉和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西南部)、汲(今卫辉市和新乡县北部,另说属东郡东境)、共(今辉县市)、卷(今原阳西)和阳武(今原阳)。

属东部的有酸枣(今延津,另说先属三川、后属・13・3收稿日期:2007-07-01 修回日期:2007-07-31作者简介:周红娥(1970-),女,河南辉县人,主要从事地理学研究。

东郡)、平丘(今封丘东)、长垣。

公元前214年,境内大量民工被秦王朝征发北疆去修筑万里长城。

据传,孟姜女去长城寻夫,路过境内的张庄、小召、辛章等村一路哭泣泪流成河(今市境内的“孟姜女河”)。

西汉,全国设司隶部和13刺史部,部辖郡,郡辖县。

全区当时设12县,分属2部、4郡。

属司隶部河内郡(郡治怀县)的有汲(今卫辉市和新乡县部分)、共(今辉县市)、获嘉(始置,今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西南部)、修武(今获嘉)4县。

属司隶部河南郡(郡治洛阳)的有原武(今原阳)、阳武(今原阳东南)和卷(今原阳西)3县。

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郡治陈留)的有封丘(今封丘一部分)、平丘(今封丘东部)和酸枣(今延津)、长垣4县。

属兖川刺史部东郡(郡制濮阳)的有燕(今延津城东北)。

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粤)(今广东省一带)国相吕嘉叛乱。

次年,武帝东巡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县西南张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乱并派人送来了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以乡设县。

取擒获吕嘉之意,遂于张固城村置县建城,取名“获嘉”,属司隶部河内郡,割汲县、修武两县部分属之,是获嘉称县之始,此时新乡地归获嘉。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冯石册封为获嘉侯,境内属获嘉侯国,隶属于司隶校尉部河内郡。

三国・魏,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0年),境域隶属魏国的司州(今洛阳)河内郡,仍名修武。

黄初中期,河内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朝歌郡。

两晋,公元265年,河内郡温县大族魏国谋略家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并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调整。

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复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隶属司州(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治所在洛阳)汲郡。

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域内属前燕。

前燕皇帝慕容暐建熙十一年(公元370年),使其弟藏,在获嘉故城(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东北筑新乐城(原新乡县老城)。

晋末废获嘉县,时获嘉县域属时修武县(今获嘉县),仍属汲郡管辖。

南北朝,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涛统一了北方,历史上将北魏以及相继建立的北齐、北周合称“北朝”。

境域属北朝时的魏国。

北魏孝文帝为稳定其统治地位,地方行政机构沿用州、郡、县制。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复置获嘉县,治所移至新乐城(今新乡市内老新乡县城),治今新乡县。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于清阳城(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境域为南修武,南修武县治设在今徐营镇宣阳驿村。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自孝武帝元修不满高欢挟制而西奔长安时起,北魏分为东、西两魏,获嘉县治今新乡,境域名南修武县,统属东魏。

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五月初十,齐王高洋灭东魏,建北齐,获嘉、修武皆属之。

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获嘉县治所由新乐城迁往共城(今辉县市),境域仍名南修武。

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灭北齐。

武帝宇文邕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

获嘉仍治共城在此期间,由于新乡地处中原要地,深受战乱的影响。

其建置及行政区划也反复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三、政区稳定,缓慢发展隋,隋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使之相互制约。

在地方精简州县数目,实行州、县两级制。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域内废修武郡,获嘉县从共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阳驿村)。

隶属冀州。

此为获嘉县治理今地的开始。

开皇六年,割出域内东部、汲县西南部的部分属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乡”首尾两字“新”、“乡”作为县名,县治所设在新乐城内。

开皇十六年,又在获嘉县设置殷州,辖获嘉、新乡、共县、修武等县。

炀帝大业初废殷州,保留获嘉县。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为郡、县两级,境内属河内郡。

唐,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李渊废黜恭帝杨侑而自称皇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在战乱尚未彻底平息时,就变革地方建制,初立租庸调法,颁布户籍法,实施均田制。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地方设州、县两级,在获嘉县城内又设置殷州,辖获嘉、修武、共县、新乡、武陟五县。

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殷州被废,境内属怀州,隶河北道。

贞观十三年全国进行行政区划,境内获嘉县城从宣阳驿村搬迁至今获嘉县老城。

五代十国,境内在五代的统治之中,隶河北道怀州河内郡。

宋,宋朝时,地方行政机构设为三级,路辖府(州),府(州)辖县,境域先属河北路怀州,于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改属河北路卫州。

金,金占领中原后,将统治区设为19路,路辖州(府),州(府)辖县。

境域属河北南路卫州河平军管辖。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南下攻灭南宋,完成祖国的又一次统一。

随之将全国分为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辖路,路辖县。

境内・23・隶属于行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卫辉路。

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废省制,新乡为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管辖,后为河南分省所领。

清,清顺治元年复置省,新乡属河南省卫辉府,后改属彰卫怀道。

民国,民国2年废府设道,新乡属河南省豫北道,后改为河北道。

1927年,全国改道为行政区,在1932年,新乡为河南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1938年,日军占领新乡,将新乡列为华北八大城市之一,设伪河南省豫北道尹公署于此。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新乡为国民党政府接收,仍为河南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1948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行行署第五专员公署新乡办事处改为新乡县人民政府,县机关暂住辉县。

1948年11月,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在新乡县小冀镇成立。

从隋得名直至民国,新乡政区相对稳定,依靠其便利的交通和肥沃的土壤,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由于此阶段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乡经济发展缓慢,政治地位有所下降。

只是在民国期间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乡地位有所提高。

四、政区调整,几起几落建国后,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四十军在新乡县陈堡签订新乡和平解放协议,7日,正式建立新乡市,为太行行署直辖市,后改为新乡专区直辖市。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

1952年11月,平原省建制撤销,新乡市为河南省省辖市。

1953年3月,新乡专员公署由焦作迁此,新乡市为新乡专员公署所在地。

1959年4月、1960年8月新乡县、获嘉县先后并入新乡市,新乡市仍为地级市,属新乡专署领导。

1961年,安阳专区、新乡县、获嘉县恢复原建制,新乡市仍属新乡专区领导。

1974年,新乡市复改为河南省省辖市。

1978年,新乡市再次归新乡地区领导。

[1]建国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及政治需要,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是有史以来变化最为频繁的时期,其社会经济地位也由省会到省辖市到地级市发生了几起几落的大变化。

五、科学规划,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后,1983年9月,新乡市重新为河南省省辖市,同年,新乡县、汲县划归新乡市管辖。

2003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4号):新乡市新华区更名为卫滨区,北站区更名为凤泉区,郊区更名为牧野区。

调整新乡市红旗区、卫滨区、凤泉区、牧野区行政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