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优势决定国际贸易的理论

比较优势决定国际贸易的理论


2.生产和贸易模式:
•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 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不生产但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 (或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 的产出率来衡量 •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 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中国” 美国” 两国都生产“大米” “中国”和“美国”。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 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 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 人 大米(吨) 大米( 中国 美国 100 80 小麦(吨) 小麦( 50 100
2. 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过程
商品价格的差异
成本的绝对差异
成本的比较差异
技术水平的差异
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要素供给差异 要素需求的差异 最终产品需求差异 要素禀赋的差异 消费偏好差异 收入分配差异
3. 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分析
出口 劳动 密集 型产 品 进口 资本 密集 型产 品 劳力需 求增加 资本需 求增加 劳力需 求减少 资本需 求减少 需求强 劳力 价格 上升 劳 动 力 价 格 均 等 化
国际贸易形成的条件范围
中国国内比价 布 国际比价
美国国内比价
0
小麦
(三)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合理性与 局限性
1.关于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贸易对贸易 关于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贸易对贸易 双方都能带来利益的观点是科学的 2.相对重商主义是以个巨大的进步 3. 关于分工与交换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4. 不能解释不具有绝对优势国家参加国际贸易的 现实
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四个问题
1.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 国际贸易的结构 3. 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 4.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增 加 国 家 财 富 的 重 要 途 径 分 工 是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分 工 是 交 换 的 结 果 绝 对 利 益 分 工 的 原 则 是 绝 对 优 势 或
内容:
一是假定前提条件 二是分析过程 三是结论
基本假定 1. 基本假定
第一,两种生产要素: 第一,两种生产要素:假 定为劳动和资本。 定为劳动和资本。 第二,两种可贸易产品: 第二,两种可贸易产品: 假定为大米和钢铁。 假定为大米和钢铁。 第三,两个国家: 第三,两个国家:假定为 中国和美国。 中国和美国。中国是劳 动充裕的国家,美国是 动充裕的国家, 资本充裕的国家; 资本充裕的国家; 第四, 第四,生产要素在国际间 不能自由流动。 不能自由流动。 第五, 第五,生产技术假定相同 第六, 第六,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第七, 第七,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 和要 和要素市场模经济效益。 第八,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第八,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第九,无运输成本, 第九,无运输成本,无关税
5. 比较优势理论与现实的国际贸易实际不相符合。 比较优势理论与现实的国际贸易实际不相符合。 6. 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揭示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揭示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7. 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8. 在论证过程中作出了价值规律在国际交换中不适用 的错误结论。 的错误结论。 9. 比较优势理论证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从对外贸易中 能获得暂时的比较利益, 能获得暂时的比较利益,一个国家能否以这种比较利 益的获得作为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没有作出说明。 益的获得作为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没有作出说明。
第三章
比较优势决定国际贸易的理论
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
供给面
要素禀赋 技术 要素生产率 规模经济
市场结构
完全( 完全(不)竞争 同质(差异) 同质(差异)产品
需求面消Biblioteka 者偏好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
传统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 界碑 里昂惕夫 之 谜
新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 一体化理论 跨国公司理论
• 在H-O的理论框架下,国际贸易将使贸易 参加国之间的相对和绝对生产要素价格 实现均等。
5. 四点结论
第一, 第一,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国家之间商品 要素)价格的差别。 (要素)价格的差别。 第二, 第二,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 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导致价格的差异), 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导致价格的差异), 使各国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 本优势。 本优势。
1.提供曲线——在各种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达到 提供曲线——在各种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达到 提供曲线—— 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的进出口组合。 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的进出口组合。 是一国出口供给曲线和进口需求曲线的组合。 是一国出口供给曲线和进口需求曲线的组合。
大 米 a
美国愿意出口的小麦 和进口的大米的组合
斯托尔伯—— 斯托尔伯 萨缪尔森定理
(二)评价
1.对比较优势理论无论在理论上 1.对比较优势理论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实践应用范围上都是一个极 大的扩展。 大的扩展。 2. 关于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对一国 生产结构、 生产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收入 结构具有决定作用的结论, 结构具有决定作用的结论,对一国 制定产业政策、 制定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收入 分配政策都有指导意义。 分配政策都有指导意义。 3. 对于各个国家特别是资源小国 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现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要素禀赋学说以要素比例来决 定商品价格的观点反对劳动价值 论,相对于李嘉图来讲是一个理 论上倒退。 论上倒退。 5. 忽视了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 用。 6. 视一种生产要素为同质的假定与经 济事实也是不符合的。 济事实也是不符合的。 7. 随着国际贸易,商品价格、要素价 随着国际贸易,商品价格、 格和要素收入会趋于均等化的结论与 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符合。 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符合。 8. 该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分析,没有 该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分析, 分析来自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的 影响。 影响。 9. 把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间收入 把国际贸易的原因、 的差别归结为要素禀赋的差异,掩盖 的差别归结为要素禀赋的差异, 了资本对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求对国 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和国际贸易中富国 对穷国剥削的事实。 对穷国剥削的事实。
第三节 国际贸易条件形成的分析
一. 约翰·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 约翰 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 穆勒的
国际贸易实际的交换比率取决于贸易双方对 对方产品的需求状况, 对方产品的需求状况,即相互需求与供给的 均衡点决定了双方的具体贸易条件。 均衡点决定了双方的具体贸易条件。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二.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与贸易均衡
中 国 劳 动 力 丰 裕
需求弱
需求弱 需求强
资本 价格 下降
美 国 资 本 丰 裕
出口资 本密集 型产品
劳力需 求增加 资本需 求增加 劳力需 求减少 资本需 求减少
需求弱 劳力 价格 下降 资本 价格 上升 资本 价格 均等 化
需求强 需求强
进口劳 动密集 型产品
需求弱
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大地主阶级为了提高地租 收入,防止进口谷物竞争,由议会通过的限制谷 物进口的法案。 1846年被议会废除,标志着英国 自由贸易政策的确立。
3. 比较优势理论把不同国家、不同经济集团的 比较优势理论把不同国家、 利益都看作是一致和谐的, 利益都看作是一致和谐的,即把世界看作是一个 均衡的世界。 均衡的世界。 4. 比较优势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前提条件过于 苛刻,大大削弱了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苛刻,大大削弱了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1.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a.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b.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c.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 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d.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 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e.规模报酬不变 f.完全竞争市场 g.无运输成本 h.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第三,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 第三,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 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 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第四,国际商品贸易可代替要素流动, 第四,国际商品贸易可代替要素流动,可以解决 要素国际间分配不均,导致商品、要素价格(包 要素国际间分配不均,导致商品、要素价格( 括工资)趋于均等化。 括工资)趋于均等化。
为什么交换比例按1 为什么交换比例按1:1而不是其他? 而不是其他?
(二)绝对优势理论是如何回答四个理论问题 的?
追求价格差带 来的贸易利益
1. 国际贸易的动因
2. 国际贸易的结构
出口优势产 品 进口劣势产 品
分工产生的利益 交换产生的利益
3. 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
价格差别越大 利益越多
4.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大米
28 30 80 100
(三)评价
1.在理论上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 在理论上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理论上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重大发展 划时代的意义。 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 划时代的意义。 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 2. 在实践上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废除 在实践上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 谷物法》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谷物法》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二. 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中国 小麦
P1=1 出口 E C1 70 50 P0=1/2 PPC 30 25 进口 E S1 C0( S0) PPC P0=1.25 P1=1 CIC0 C1 C0 ( S0) CIC1 65 进口 CIC1 CIC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