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绪论第三节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语文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而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姑姑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他就无法再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其次,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
人类的思维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
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来进行思维,而一个人的思维力又是其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再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第二章语文教育系统第一节语文教育系统在当代社会中,语文教育必须与大生产,大经济,大教育想适应。
按照这种观点透视分析语文教育的性质,内容,过程,功能,目标,就是大语文教育观,即语文教育的系统观点。
语文教育系统观高度重视语文继续教育,认为它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延续,提高和完善,是语文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校语文教育结束之后,绝大多数人难以有系统接受语文教育的可能,学校语文教育只能交给受教育者基础语文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
于是,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就显得很重要了。
为人们更好的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融,实现智能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实现语文继续教育,在特定的意义上讲,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语文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三个子系统一.家庭语文教育分别特点1.继承性家庭文化氛围对个体语文素质也要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气质,性情,性格的熏陶感染也会渗透在个体的语文素养之中。
2.基础性3.家庭语文教育也为个体接受学校语文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奠定最初的基础。
二.社会语文教育1.广泛性 2.动态性三.学校语文教育1.规范性2.选择性 3第三节语文学科教育系统4.语文学科教育的状态系统所谓状态,这里是指教育活动的态势,包括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如知识,能力,思维品格,人格道德,学生的知识水平,生理,心理状态,求知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兴趣指向等。
状态系统则是指以上诸多要素之间的契合,统一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投入。
第三章语文学科教育目标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与一般的教育目的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指人们的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能性。
主要依据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生发展状况。
1.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的区别“目的”和“目标”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国际教育界,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2.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涵义与特征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内涵决定了它包括了语文学科领域内的全部教育目标,即语文学科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他们可以分解为知识,能力,智力,人格因素等多方面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以及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题、课时等各单位时间内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第二节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1.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等情感态度,韧性,耐力等意志特征,细心、工整等行为习惯,认真、勤奋、虚心、一丝不苟等性格表现,以及语文学习的方法等,无不影响到人格的塑造和语文学习的成效。
2.以“三线合一”为基础,从语文和思维的密切关系入手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体序列。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序列的确释,理应建立在语文学科教育的逻辑主线、个人言语发展的历史主线高度统一的基础之上,形成三线合一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体序列。
第四节语文学科课程的发展趋势1.语文课程与学科内容同构2.语文课程与时代需求共振3.语文课程与国际效率接轨4.语文课程与未来发展想适应第85页第六章语文教学过程和原则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它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诗句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第119页第三节中学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而提出来的。
没有这些原则,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127页二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的4点1.文道统一的原则2.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3.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想结合的原则正确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想结合的原则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符合科学规律。
第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要和语文训练密切结合,在语言训练中进行。
第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要引导学生同时学好语文知识。
最后,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既要考虑智力因素,又要考虑非智力因素。
第136页第三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做到“精要、好懂、有用”,整体把握,“知行”结合,达到掌握规律,化知为能的目标。
第140页第八章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一节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1.阅读教学的地位2.阅读教学的作用(1)从阅读中吸取知识(2)在阅读中掌握读书的方法(3)在阅读中开发智力(4)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5)产生审美教育的作用第155页二,理解能力的培养评价鉴赏能力的培养——评价作品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鉴赏则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上页是爱憎分明的。
第168页第二节各类课文的阅读教学1.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并重——教师既要注意感情的激发,又要注意客观地、理智地叙述讲解,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其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有理性的认识。
2.要强调语言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挖掘其语言因素,注意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去品味、鉴赏、模仿乃至创造。
3.要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文学作品美的特征尤为明显,其中不乏心灵美,意境美,语言美等因素。
因此,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4.要重视朗诵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深入了解作品的内蕴,欣赏作品的成就,学习作品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趋向高雅脱俗。
5.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学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五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要求——1991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能借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这是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的。
阅读文言文时能从工具书中选择正确的义项理解文章中词语的含义,读懂文章中的字、词、句的基本意思,能将句段串起来,理解全篇的内容,体会出当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主旨,初步理解文章明显的写作特点,这样,可以说是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185页第九章作文教学第一节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3.从学生学习的难度看,尤有必要加强作文教学——根据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往往先于读写能力,因为早在他们入学之前,家庭和社会就已经为他们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要厚实得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读写能力的形成比听说能力的形成更困难,更复杂一些,更需要花费实际和精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作文和学习阅读的难度。
阅读时学习别人现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作文则相反,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生活,当然难于前者。
这样就要求我们把作文教学摆到重要地位上来。
第189页第十二章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开发语文学习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接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智力以外的各种因素,它与智力因素一起发挥着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包括以下几方面1.情感过程,包括情感强度,情感性质,理智感等成分。
2.意志过程,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3.个性意识倾向,主要指理想,动机,兴趣。
4.气质,主要包括了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与强度等等。
5.性格,主要指个性、态度、意志与理智特征等。
第260页第二节语文学科教育中智力开发的途径一,开发观察力1.确定观察目标2.指导观察顺序3.促使多种感官并用4.把观察引向深入二开发记忆力1.调动记忆积极性2加强朗读背诵3.导以理解记忆4.提供复习效力5.指导记忆方法三.开发思维力鼓励求异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探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多端、变异、独创的是它的主要特征。
四,开发想象力想象力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事物新形象的能力。
第268页第十四章语文学科美育第二节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1》培养审美感和知能力《2》培养审美想象力《3》培养直觉思维能力《4》培养美好的情操《5》全面发展个性第295页第十六章语文教育方法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第一节语文教育方法概述1.语文教育方法的一般概念——语文教育方法是指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总体教育目的和语文教育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使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切实掌握语文知识和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它既包括教师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第318页第十七章语文教育媒体第二节语文教育的传统媒体板书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清晰的条理性《2》要突出重点,画龙点睛《3》要言简意赅,一目了然《4》要板面优美,富有审美价值第三节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媒体1.语文教育现代化媒体的优越性及特点首先,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全部在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直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像传统媒体那样,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去获取知识。
其次,它比传统的语文教育媒体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更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学习效力。
第四,可以扩大教育规模。
第343页第十八章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第四节语文考试评价及改革方向信度——信度是指试卷作为测量工具的可靠性程度。
在测量是室内和阅卷评分过程保持可靠地前提下,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即反映了试卷的可靠性。
所以,信度能反映考试稳定性、一致性的程度,是衡量考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375页第二十章语文教育工作者第一节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素养《1》品德素养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语文教育同行,如何对待自己《2》如何对待语文教师的职业语文教育工作者具有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具有经济手段、立法措施、行政规定所不能替代的高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