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教育学第4章教育目的

(完整版)教育学第4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
指各种教育活动要实现的预期结果。
• 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的,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是学校教 育活动结果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一定社会对于年轻一代的期望。教育目的一经确定,
又导引着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作为人改造自身的一项
实践活动,始终受到教育目的的引领与制导。
(二)教育目的的实践功能 1.指导功能 2.调节功能 3.协调功能 4.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观
(一)个体本位论
• 基本主张:教育活动的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 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身心发展状况出 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 点,学生个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 会基本主张:教育目的要适应社会需要,培 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个人的一切都 有赖于社会,不存在个人价值。
(三)生活本位论
•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形成其生活教 育理论。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强调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 “全面发展”即“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意味着全面平庸?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 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
1.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要求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
约,并体现一定社会的性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教育目的
怎样调整,社会主义方向性都不会改变,这是教育目的政治性的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无论是“劳动者”还是
“建设者和接班人”前面都有 “社会主义”作限制,表明了我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目的内涵、特征及对于教育实践的功能; 2.区分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3.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基本精神和理论基础; 4.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和实现策略。
目录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1.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2.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家庭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
社会教育的目的
1、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目 的)
2、各级各类 学校、各专业的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3、教学目的(或教学任务) 4、一种课程的目的(课程目 标)
➢ 2004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若 干意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建 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更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 的,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
• 1.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要求。 • 2.坚持强调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 3.突出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 •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57年的表述:“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 年的表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 结合” 。
➢1981年的表述:“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 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 方针”。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一)建国前的教育目的 • 儒家教育目的 近代教育目的阐述。
(二)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不同表述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 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 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
2.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
5、一单元、一节课的教育目 的(教学目标)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 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 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 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
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 (一)教育实践的目的性要求

教育目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实践
➢ 1999年6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 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 。
➢ 1995年3月,我国第一部教育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 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