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形式。
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4.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
群众监督关键是要抓好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由群众推选,并要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
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群众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转项核查处理。
业务监督,就是业务主管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监督。
乡镇政府(农经站或财政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辅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范村级账薄、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会计检查或审计的一项内容。
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专职或兼职农村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资格培训,以保障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提请乡镇政府或区委、区政府对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目标的确立,给我国农村与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如何让9亿多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如何保证国家政策深入到农村,并与农民利益接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背景下,村干部是不可或缺的基层领导力量。
村干部素质的优劣,能否按体制预设的角色去做,能否发挥应有职能,关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成败。
村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村干部对政策的领悟、落实与创新关系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成败。
因而,解决好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一、当前村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村干部素质总体不高,影响着其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内涵的领悟、本土化和创新,制约着农村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
1.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
大多数村干部任职时间长,年龄偏大,平均都在50岁以上,多数为初中文化水平。
2.思想观念落后,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依法、按照国家政策办事。
3.村干部缺乏学习与指导,人员进出不畅,存在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现象,干群矛盾较突出。
4.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没有创造力,积极性不高。
这些问题不但不利于农村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动员,而且还会阻碍农村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基层政府和农民增加财政支出上的负担。
村干部自身的文化水平与思想观念也严重制约着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政策的本土化。
这终将导致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变形”及与农村实际的脱轨。
(二)体制内激励机制不健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新农村建设基层“主导”干部的低效工作,影响着农民的组织与团结。
一些村干部常感叹“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盼头”。
从经济收入角度来讲,村干部的收入水平偏低而且机会成本高。
其工作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或专职从事农业的收入。
而且村中事务繁忙,占用了村干部大量时间,影响其个人的家庭收入,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严重受挫。
从社会评价上来说,村干部不属于国家公务员,又要履行一定的行政职能,其非官非农的身份显得十分尴尬。
在无利无名这种弱体制激励下,村干部常表现出推、拖、敷衍、无计划和无目的性的工作态度,这必将导致新农村建设基层主导力量的缺失和低效工作。
(三)体制外存在着强刺激,村干部工作动机私利化倾向严重,威胁着新农村建设资源的到位和有效利用
一方面,随着村民自治的实施,村委会成为一个较为独立的政治组织和经济实体。
加上各级政府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利益集团化转变的反面角色示范,近几年,村干部在工作中追求个人政绩与经济利益的私利化倾向日益明显,干部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利益斗争。
村干部的价值取向已从“国家代理人”“中介人”及“农村当家人”向“营利性经济人”悄悄转变。
另一方面,相比之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在制度,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方面的供给大大增强,并远超过了资源汲
张林谦
(黑龙江省嫩江县农经总站)
农经管理Nongjingguanli
73
取。
这意味着国家资源将大量地通过各种方式流向农村。
这对于收入不多的村干部来说是一个大诱惑。
在这种内需外诱的体制影响下,村干部如果利用职务便利,在国家资源向农村输入过程中顺手牵羊,以权谋私,将导致国家资源的流失和严重浪费。
(四)规范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村干部的工作处于多模式的软约束状态,很容易造成新农村建设目标走样
目前,对村干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村干部工作随意性较大,方式多样化,缺乏程序性和科学性,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背道而驰。
在这种多模式的软约束机制中,村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取往往决于村民的民主意识和上级政府的态度,因而,村干部独断专行,暗箱操作,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现象屡见不鲜。
这使新农村建设在操作中失去了一定的科学程序和制度保障,很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目标错位。
二、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功能的有效融合与发挥
当前村干部素质及相关体制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村干部若消极怠工,则意味着农民缺乏组织与领导,新农村建设可能因村民的一盘散沙而举步维艰;村干部若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原则,则一方面国家投入的各种支农资金可能流失,另一方面,可能因村干部的腐败行为而引起干群关系恶化,影响农村稳定;因而,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和规范村干部行为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农村组织用人机制,调整村干部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加强村干部关于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与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现有村干部对国家政策,治村方略的学习与培训,更新其思想观念,提高其协调与依据农村实际开展工作的能力。
改革农村用人机制吸引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来。
(二)建立健全高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首先必须推进村干部工资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地建立村干部绩效工资制度,使村干部在激励与约束条件下,在满足乡镇干部与农民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可能的收益最大化。
其次,应建立一套新时期转变村干部职能的宣传激励机制,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与指导,使其明确工作重心,感受国家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用党的核心凝聚力量来稳定村干部队伍。
(三)加快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村干部规范与监督机制。
最大可能地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职能,完善村级账目委托代理制度,切实做好村务公开与财务公开,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实现对村干部的有力监督和管理,以保证新农村建设政策渗漏的最小化。
总之,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和激励其以服务者组织管理者等角色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工作十年回顾
刘正垣
(内蒙古农牧业厅信息中心)
十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各级农业部门和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在体系建设、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等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使自治区面向“三农三牧”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开创了农牧业信息工作的崭新局面。
一、农牧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加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现代农牧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2000年,自治区农牧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及农牧业厅信息中心相继成立。
随后,12个盟市农牧业局相继设立了市场信息科,其中4个盟市成立了信息中心。
目前,全区共有600个乡镇嘎查建立了农村牧区信息服务站,占全区乡镇总数的93%。
专兼职农牧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达到550人,农村信息员6000余人。
农牧业信息化工作体系的初步形成为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金农工程”等重大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
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保障,十年间,随着“金农工程”等农牧业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用于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
Nong ye jing ji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