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财政学对象——及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1章 财政学对象——及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指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引起收入分配不公 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
1.市场垄断
垄断者通过限产、抬价,获取额外利润, 损害市场的效率。(案例:欧盟反垄断罚单)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导致生产和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市场参与者信息获取不对称,影响公平竞争。
价交换。
满足公共服务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
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公共需要涵盖范围广
包括政府执行器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诸如行政、国防、 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投资; 还包括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 等等。
公共需求和公共物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公共需求从需求方面对 公共产品的表达。
公共需要的特征
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是由政府集中执行和
组织的社会职能需要;
是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共同享有的需要,一个人的享有不排斥他
人的享有;
社会成员享受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通过交税或交费),但并非等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效应:一个厂商从事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 带来的利益或损失。市场对公共物品的配置是 失灵的。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的效率原则——收入的差异。需要 把“蛋糕做大了”&“把蛋糕分好了”。
5.经济波动
纽约证券交易所
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导致经济的波动。
三、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二、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市场与市场效率
市场系统 :由家庭、企业、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 家庭作为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 行为目标是效用水平最大化; ② 初始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数量有限; ③ 自由出售要素服务以获得收入; ④ 自由使用其收入以购买商品和服务或取得资产。 企业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单位。企业从家庭那里购买生产要素, 通过生产过程转换成商品和服务,然后把它们卖给家庭以获得货币。它 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① 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②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利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生产一定的产出; ③ 自由出售其产品以获得收益; ④ 自由使用其收益以购买生产投入。
产力发展时期,公平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异。
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凡是属于市场分配的范
围,财政不能越界。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
利水平。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产出增长带来的产出与收
一、财政学对象 二、财政职能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五、我国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
第一节 财政学对象
一、财政的本意
(一)我国财政一词的来源
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我国历史上用“国用”、“国计”、“度支”、“理财”等 “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古代财政管理部门
(二)从财政起源上考察
二、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论断的启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税体制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把财政提升到
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的高度,并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应当明确,必须拓展和创新财政学研究的思路,正确理解财政是经济与政治的
“二元”的结合体,不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财政问题,而且必须从经济学与政 治学的结合和交叉的角度研究财政问题。
2. 从公共产品的层次上看,公共产品可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 共产品 对于受益范围不受限制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等不受地区限制, 只要是本国国民都能享受,其提供者只能是一国的中央政府,这类 公共产品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而有些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交通、公安、消防、环境保护、路 灯等,只能是就近的居民才能享受到,受益者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 限制,只能由当地政府来提供,这类公共产品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
第四节 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公共需要性质的产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个人物品:由市场供应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 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 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建立健全的财政,国家才能百事兴旺,政府才能顺 畅运行,否则国家将陷入困境,政府将寸步难行。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建设健全财政,清理滥收费,控制财政收入占GDP 比例,保持合理的财政赤字区间;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 等民生支出;重视调节国家、企业和居民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 些措施有力的保障了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 不断推进财政制度建设和财政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一轮 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撑,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座灯塔,则边际生产成本显然并不为零。②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 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 象。例如:不拥挤的桥梁,非满载的火车车厢,为饱和运转的计算机等。
公共产品的分类
1. 从公共产品的特征上看,可把公共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进而言之,地方性和全国性公共产品之间最大的、最主要的区别在 于前者受地理空间的限制,后者在主权范围内不受地理空间限制。
一般中央政府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地方公共 产品要根据谁受益睡负担的原则,分别由各级地方政府来提供。这 是我们后面讲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第三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


发挥政府作用。 财政和财政改革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我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 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削弱甚至排斥市场 的资源配置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都是资源配置体系,财政则是政府资源 配置的重要渠道,需要认清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和运 行机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等于政府不是直接配置资源,公 共物品的提供则是由政府直接配置。
(三)财政的本质特征使得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不可替代
的功能 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内容:
(一)调节资源在积累和消费之间的配置
(二)调节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
(三)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四)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机制和手段
1、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
社会的公共需要既是共同的,也是历史的,特殊的 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
1898年,在戊戌变法的“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推行国家预算”的 条文,这是我国政府文献中第一次使用“财政”一词。
《辞海》对财政一词的解释为: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 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财指政府收支,政则是治理,财政就是政府收支及其治理。
入结构的变化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
简言之就是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发展中国家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等。
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
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征
1. 非排他性: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
行的,共同消费的,其效用不能在不同消费者之间分割。它包含两层意思:① 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不为公共产品付费者;如国防。② 某些公共产品虽然在技术 上可以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以至于在经济上不可接受。如卫生防疫、绿化、 环保。
政府干预
政府是市场的重要行为主体 市场的失灵为政府的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不能替代市场
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的失灵
政府干预的渠道和手段:
1.政府的宏观调控 2.立法和行政手段 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4.财政手段(征税和收费为公共物品提供经费)
(二)从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和交叉的角度考察财政学研究对象
经济上看,财政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分配问题 从政治上看,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对财政学对象的进一步说明
(一)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二)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政府干预失效 市场的失效——政府的干预——政府干预失效
例如:房地产调控政策等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投资项目选择不当) 2.寻租行为(权力寻租——以权谋私)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例如:网约车新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