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24.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25.东汉实行“郡察孝廉,州举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一制度A.导致儒学独尊局面B.说明察举制名存实亡C.利于世家大族掌权D.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6. 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
这反映了当时A.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B.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C.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D.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27.明初,朱元璋曾谕户部: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
轻福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
嘉靖九年,又将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减少征收环节,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渔利。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A.减轻贫困以缓和社会矛盾B.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C.限制苛扰以促进农业发展D.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28.下图为1912—1932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表(单位:10万两)。
据此可知当时A.棉纺织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B.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D.民族棉纺织技术实现突破29.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
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
他意在A.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C.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D.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30.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
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A.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B.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C.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D.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31.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
“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B.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32. 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
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
据此可知古希腊A.忽视历史的真实性B.推崇人文主义精神C.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D.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33.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
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
这一制度A.受到古代中国宗法理念影响 B.导致了英国中央集权的削弱C.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转型D.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34.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C.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D.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35. 右图为1870—2010年全球资本分布表。
图中二战后全球资本的数据分布可以表明A.全球资本均衡发展B.发达经济体优势明显C.第三世界发展壮大D.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
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
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材料二:晚清以来, 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 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
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 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
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
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
“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4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大多数人认为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特点。
早期机械化蒸汽动力及铁路电力及重型机械福特式(流水生产线式)信息及通信长波长波长波长波长波——摘编自彼得·肯迪《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l所示的特点进行探讨。
(说明:从图中提取一个经济发展的特点并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
一大批人员下岗失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市贫困问题突显,引发众多社会、经济矛盾,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
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它建立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普遍享有单位保障或集体保障的基础之上。
政府最初选择直接给予亏损企业补贴并在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希望企业能继续发挥安置工人就业、救助困难职工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功能。
国家甚至指定银行贷款给困难企业筹集资金发放工资。
但是企业亏损的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以国有企业贫困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越来越严重。
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独立于企业、单位之外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3年从上海开始试点,政府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此后,各地逐步建立了普遍性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如完善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施教育救助;建立贫困家庭的廉租房制度;对贫困家庭给予法律援助。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实现了城乡生活保障的均等化。
至此,我国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摘编自《中国经济改革30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8分) 46.【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章太炎墨学研究的三次变化,无疑与世道时局的变化紧密相关。
他在维新变法时期归宗儒学,竭力尊孔,虽好先秦诸子,但主要是老庄,且未精读。
他曾说“余虽少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最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其多于法相相涉”,受康有为影响主治古文经学,于墨子治学不多。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对儒家的信任度降到最低,墨学研究兴于此时,是其彰墨时期。
彰墨主要是处于救亡图存与排满革命所需要。
此时他的批儒扬墨,还与当时康有为极力提倡的新教改革一创立孔教有关。
康有为提倡保皇立宪,反对排满革命;章太炎则强烈主张排满革命,激烈地批判孔教,认为孔教不合中国革命所需;墨教则被认为是下层人民的宗教,具有对统治者的反抗性,有助于革命精神培养。
1914年后的批墨和抑墨则是一战后,他对于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后的结果。
特别是1931年之后日本加紧侵华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其更加认同儒学,强调经书中蕴含的民族大义与国性修养之道。
—摘自何爱国《忧时之学: 论章太炎的墨学三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章太炎墨学三变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太炎对墨学与儒学态度变化过程。
(8分)2019届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24-35 ACDCA BCADC BC41.(25分)(1)异: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
(3分)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
(3分)同:都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努力的结果:都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
(每点3分,共6分)(2)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资产阶级各派论战,促进民族观念的形成和传播:孙中山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每点2分,答出4点即9分)(3)意义: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新视野: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活力,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贡献。
(每点2分,共4分。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42.(12分)示例一: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出现,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成为头号世界工业强国。
19世纪70、80年代以来,第次工业革命开展,新技术广泛应用,诞生一系列新兴工业,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20世纪40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当经济活动指数下降时,新的科学技术能再次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示例二: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存在波动性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走向繁荣。
随着市场泡和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活动指数明显下降。
但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向繁荣。
但20世纪20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