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8分)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
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
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政治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尚未实现高度集权C.实现了家国一体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4.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A.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C.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6.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7.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
这表明隋代史官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8.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
这种变化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 B.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C.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 D.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9.《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这一分工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10.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11.宋代张孝作有诗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人法轮、救汝早岁苦。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A.休现了农业的基本模式B.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C.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D.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
”黄仁宇意在强调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13.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对地方行政控制14.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
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观点强调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形态的突破性 D.经济发展的活跃性15.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
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
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16.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
这对中国的影响是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右图中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都城,其中④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是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B.宋太祖杯酒释兵权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1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康熙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宰相制度的重建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南书房的制约 D.军机处的设置19.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20.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B.国家机构设置合理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中央官制日渐完善21.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
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22.明代徐渭在其晚年《菊竹图》(右图)中题道: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
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夜。
刻画了菊花不肯从俗、傲霜绝俗,表现自己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凄凉。
据此可知,该画作A.注重现实描写 B.讲究借物抒情C.追求得意忘形 D.体现神形兼备23.16、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
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24.“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
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
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
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
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
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
……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材料三“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
(12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3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上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