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5(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l.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
这反映了 (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2.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
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
”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渗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做人村闯”。
他们共同强调(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3.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
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
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加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4.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
其共同原因是(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5.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
这反映了()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6.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
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7.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
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
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9.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仍是以神为中心B.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1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
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A.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C.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1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
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
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治行为的根源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B.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C.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D.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地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12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13.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
这说明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14.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15.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16.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
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7.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
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 ( )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18.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19.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并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
这反映了《大宪章》 (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 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20.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
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
”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 )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2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
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下列所述属于挑战范畴的是( )A.原始社会先民以刀耕火种进行集体劳动B.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C.岛屿港湾众多有利于希腊创造城邦文明D.两极格局背景下中国建设采取苏联模式22.《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
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
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
这项措施的目的是 ( ) A.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 B.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C.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 D.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23.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 ( )A. 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24.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
”材料认为 ( )A. 欧盟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
(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