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1)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1)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40 分)本卷共35 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内服制度D.联姻结盟25.西汉法律用死刑禁止铁器输出边境,这是因为A.西汉外贸由政府垄断B.西汉冶铁落后,铁器紧缺 C.铁器关系国家战略安全D.铁器出口影响丝绸贸易26.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

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27.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28.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

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29.据《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记载“沈阳事件发生两年以后,人们已看清,当满洲危机可能给列强一个良好时机来巩固战后国际体系时,他们没有把握时机。

”这反映出当时A.日本侵华得到西方列强认可B.西方列强不愿日本独霸中国C. 日本与西方列强达成侵华共识D.日本侵华直接威胁列强的利益”这一现象最有30.“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需要什么,供应什么;需要多少,供应多少。

可能发生在A.1956年B.1958年C.1966年D.1978年31.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

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A.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C.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32.历史学主张史论结合,历史结论往往离不开对史实或史料的准确解读,下列各项中,史实或史料与结论 对应关系正确的是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1517 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 义”;《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权威;在上帝与《圣经》 面33.1848 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被各国封建贵族镇压了,但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镇压 1848 年革命的人违犯了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遗嘱执行人。

”这是因为 A .工业革命快速推进 B .马克思主义影响巨大 C .工人运动蓬勃发展D .国际争夺日趋激烈34.德国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一个针对俄国的东方政策,下面内容,哪一个最有可能是 20 世 纪 20 年代德国对俄国(苏联) 的政策 A .德国追随英法,孤立俄国 B .德俄军事结盟,对抗英法 C .德国加入北约,对苏冷战D .德俄政治友好,经济互惠35.“不主张用画笔吃力地写实风景或肖像,不用纯粹的颜色和形状认识日常对象,利用下意识表达猛烈的 情绪和形状,绘画的目的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创造现实。

”以上描述体现了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

下列 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 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 题--第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 题--第4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黄祸”论是 19世(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人把十三四世纪蒙古人的扩张称为黄祸。

41.纪形成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该理论宣扬黄种人对于白种人是威胁,白种人应当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甚嚣尘上,矛头针对中国和日本等国家。

“黄祸论”最早来自俄罗斯人巴枯宁,1873年在他所写的书中认为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这种危险首先来自于可怕的人口与移民。

中国拥挤的生存空间决定着他们会大批向外移民扩张。

“中国人的原始的野蛮、没有人道观念、没有爱好自由的本能、奴隶般服从的习惯等特点”和他们已开始熟悉掌握“最新式的武器和欧洲人的纪律”结合起来,对欧洲就是巨大的威胁。

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号召“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与你们的家园!”19 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还出现了大量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大肆炒作“红色威胁”、“中国威胁论”。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联合国宣传“中国对邻国的威胁”,公开辱骂新中国是“共产主义黄祸”。

——摘编自百度百科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蒙古人扩张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

(5 分)(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人宣扬“黄祸论”的目的并分析“黄祸论”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盛行的原因。

(12 分)(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如何应对美国宣扬的“中国威胁论”。

(8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的变迁——据《百年中国》等请从上表中提取至少两项以上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变迁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说明逻辑严谨)请考生在第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清末政改大事记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任命康有为参赞新政,颁发了提倡官民上书议事,裁汰不必要的官员等。

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1901年初,清廷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改革的突出特点。

(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清末实行新政改革的原因。

(8分)46.【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事实上,曾推动埃及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和平协议的美国总统卡特,早在多年前就在《牢墙内的巴勒斯坦》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对巴以冲突悲剧的无奈:“中东地区的仇恨和互不信任根深蒂固,各方自尊心非常强烈,谁“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内流动着也不会贸然提出申请或者作出让步,原因是主动一方最终会被拒绝。

”的仍是上帝选民之父的血液,为了争夺这位中东尊崇的族长的嫡系地位,各方不惜血溅圣地。

迄今牺牲生命不计其数。

地上的血仍向耶和华(即所谓上帝)哀告一苦苦渴求着和平。

”——据刘中民《巴以冲突无法调和的根源在于文明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巴以冲突中的大国因素。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对巴以冲突的悲剧予以简要评价。

(6 分)47.【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写道:“每个个体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提升多少公共利益。

他只在乎他自己的保障,自己的收益。

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

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

”(《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亚当·斯密认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

(《国富论》译序)材料二到了18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英国,随着政治自由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步实现,以及英国工业经济的成长和自由贸易的需要,经济自由被提到日程上来。

——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斯密的基本主张。

(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的背景。

(8分)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二、非选择题41.(1)蒙古人扩张,建立了一个横贯亚欧大陆的大帝国,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丝绸之路复兴,《马可·波罗行记》让西方许多欧洲人来到中国经商;蒙古帝国的建立使欧洲人的视野从地中海转向欧亚大陆,人对东方充满向往,成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巨大动力。

(5 分)(2)目的:为西方帝国主义对东方的奴役、掠夺制造舆论(3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瓜分世界;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强大民族吞并弱小民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中国人口众多,人多地少,洋务运动引发了西方对中国工业化努力的警惕;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成为欧美列强视中国为威胁的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和甲午对华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亚太国际格局;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被认为是黄种人对白种人的胜利等。

(任答 3 点9分)(3)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同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定,为当时进一步发展中国同印度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有效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4 分)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成为中国外交政策之一,也成了处理国家关系的重要准则。

(4 分)42.评分说明:任答两点即可,其中信息的提取2分,说明4分。

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示例:①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只能凭票证在指定的国营或集体商店排队购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迅速发展,大大方便了居民的购物需求,加之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网络等购物方式更受青睐,现已成为流行购物模式。

②购物方式更加多样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