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文高考第二篇文言文近年真题汇编目录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 (2)《勿斋记》2016年高考 (2)《静者居记》2015年高考 (3)《治学》2014年高考 (4)《许氏吴兴溪亭记》2013年高考 (5)《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高考 (6)《稼说送张琥》2011年高考 (8)《九疑山图记》2010年高考 (9)《桂》2009 (10)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1)2016年高考参考答案 (11)2015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4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3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2年高考参考答案 (13)2011年高考参考答案 (14)2010年高考参考答案 (15)2009年高考参考答案 (15)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勿斋记》2016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勿斋记(明)朱舜水○1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
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
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
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
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
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
(用自己的话作答。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者居记》2015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2分)静者居记(明)高启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子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
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
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
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
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
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
《传》曰:‘居天下之广居。
’广居,仁也。
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
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④客未有以应。
张君起而谢曰:‚________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
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矣 B.乎 C..耶 D.也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吾知其所勉②居不静而静者③居静而非静者④吾知其所警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学》2014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治学(东汉)徐幹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矇未知。
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
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
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
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兮B、哉C、夫D、矣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氏吴兴溪亭记》2013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许氏吴兴溪亭记权德舆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
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
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
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
青苍在目,潺湲激砌。
晴烟阴岚,明晦万状。
鸥飞鱼游,不惊不喁。
时时归云,来冒茅栋。
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
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
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
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
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
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
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
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
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