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_ _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
(1分)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1)_ _ _ (2)_ 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_ _ 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1分动25、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
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
26、答案:4分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
“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2009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
完成第23-27题。
(12分)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
桂之所产,古以名地。
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
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
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
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
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
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
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
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
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
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
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
《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⑴取未放之蕊干之()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
(不超过12字)(2分)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4分)(六)(12分)23. (2分)(1)使……干燥 (2)草率(各1分)24. (2分)B25. (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26.(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
(各1分)27. (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
(一点2分)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九疑山图记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六)22.规模和得名缘由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稼说送张琥苏轼⑴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⑵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⑶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⑷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
②得:此指中进士。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口口。
(2分)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2分)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3分)答: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答:(六)22.更休。
23.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5.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
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
(其他如对比等)26.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
27.略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
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
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
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