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二静安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

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

故有四方之志者,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

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

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

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

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

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

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

③靳:吝惜。

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也B.矣C.乎D.焉22.对本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引”是近于“序”的文体,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B.首段描写秦中山川壮丽、人情质朴,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从原文明显可见,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

D.本文笔触含蓄委婉,描述了恬淡闲适、清高自守者的生活情趣。

23.第②段是怎样抒写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2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分)(五)(13分)21.(1分)D 22.(3分)C23.(4分)【评分说明】概述四冬意思2分,分析各展之间的关系2分【答紊示例】先写追悔,记少时入长安秋武,因“纨绮气”未脱,“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的情形;次写态度转变,“长大来”对秦中人物风情的重新认识;再写渦望之情,与诸友相约游居秦中;最后回到现实,别高在即,自己不能同行的遗憾。

由追悔到新认识再到渴慕,最后陡然跌落现实,屡屡推进表现了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24.(2分)表示对当今众人所争的“美食大官,高貲华屋”等“世俗惬意事”的轻视;(1分)突显“闲居”的乐趣。

(1分)25.(3分)【评分说明】及指出语言(句式)或手法特点,1分。

赏析效果,2分。

【答案示例一】句式整齐、音的怪错,佘的悠然。

(语言特点,1分)以明春在辋川相会叮嘱友人,点出送别之意;(分析,1分)显示了诗人和友人对明春相会的期盼之情。

(情感态度:1分)【答案示例二】暗用王维想辋川别墅的典故,(手法,1分),辋川是王维隐居之地,与朋友分别时叮嘱朋友在辋川相聚,(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对悠闲平淡生活的无限向往(情感态度,1分)宝山区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惜时[南北朝之北齐]刘昼①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

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矣,天回日转,其谢如矢,騕褭①迅足,弗能追也。

人之短生,犹如石火②,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

②昔之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与时竞驰,不吝盈尺之璧,而珍分寸之阴。

故大禹之趋时,挂冦而不顾;南荣之访道,踵趼③而不休;仲尼栖栖,突不暇黔④;墨翟遑遑,席不及暖。

皆行其德义,拯世危溺,立功垂模,延芳百世。

③今人退不知臭腐荣华,划绝嗜欲,被丽弦歌,取媚泉石;进不能被策树勋,毗赞明时,空蝗粱黍,枉没岁华。

生为无闻之人,殁成一棺之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④岁之秋也,凉风鸣条,清露变叶,则寒蝉抱树而长叫,吟烈悲酸,萧瑟于落日之际,何也?哀其时命,迫于严霜而寄悲于菀柳。

今日向西峰,道业未就,郁声于穷岫之阴,无闻于休明之世。

已矣夫!亦奚能不沾衿于将来,染意于松烟者哉!《刘子·五十三章》【注释】①騕褭:神马名。

②石火:古人凿石取火,击石时发出的火花霎时而灭。

③踵趼:脚生胼胝。

④突:烟囱。

黔:黑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以B.则C.盖D.其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万物变动消亡,刻刻不已,人生更短暂,所以要珍惜生命。

B.时光飞逝,过往不能再见也不可知,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

C.人与万物一样转瞬即逝,只有树立美德留下大爱才能不朽。

D.人生虽短,但瞬间也能放射光辉,只要树立美德丢弃私爱。

23.根据第③段,“今人”生前死后都埋没无闻的原因是()。

(2分)A.退隐分不清腐臭和荣华,出仕不能被委以重任、被赞赏。

B.退隐则沉溺于弦歌和林泉,出仕却空怀理想、虚度年华。

C.退隐不能弃绝荣华欲望,出仕不能尽职建功、辅佐明时。

D.出仕退隐、活着死去,都如同草木碌碌无为、自生自灭。

24.你认为第②段能证明中心论点“惜时”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④段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1分)B22.(2分)C23.(2分)C24.(4分)答案示例我认为能证明。

本段先是概括性事例,指出古代君子爱惜光阴的根本原因在于要在天下施行仁义,随后列举大禹、南荣(趎chú)、仲尼、墨翟等珍惜光阴的原因是行德义拯救世界,正是仁爱的行为使他们流芳百世。

因为第①段就已论证了立德贻爱才是珍惜时间的根本所在,所以第②段举立德贻爱的例子是能证明论点的。

大禹南荣等短暂的人生得以不朽,正是因为他们化有限的生命时间为无限久远得大德大爱,从而阐明了珍惜时间的本质、正道和要义,论证论点更有力。

评分说明:论证内容的概括2分;论证内容与观点间的关系分析2分25.(4分)答案示例第④段描写蝉在秋寒日落中悲鸣的惨状,又描写道业未成、无闻于世的人忧郁苦闷的心理,蝉与人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本段更用“夫”、“哉”等语气词叹词,直接抒情,这些描写抒情形象地说明了不珍惜时间只会留下悲哀、人生必定凄惨的观点,这样使议论巧妙地融入描写抒情之中,不仅使惜时的论点得以形象地论证,更能以情动人,实现劝人惜时的写作目的。

评分说明描写、抒情、议论如何融合的分析2分;表达的情感和表明的观点1分;这样写的好处1分崇明区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日喻苏轼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籥: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22.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A.乎B.耳C.焉D.矣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即其所见而名之”表现人们对事物观察粗心。

B.“莫之见而意之”表明受客观限制难把握实质。

C.概括惑于所见、主观臆度两类求道的错误现象。

D.表明当今之人谈论道时都受到不同的局限约束24.第③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4分)25.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以南方“没人”掌握“没水”譬喻,形象论证学以致道的道理。

B.“日与水居”“生不识水”的差异是学没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C.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以南方没人与北方勇者作对比,突出观点。

D.“七岁”“十岁”“十五”的连续叙述凸显长期实践的积累过程。

2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答案】22.D23.C24.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阐释观点“道可致而不可求”中关键词“致”的内涵,善战者之所以用兵如神,因久经沙场,熟识了战争规律;百工之所以能成其事,因日居其肆,熟悉技艺。

这与“君子学以至其道”形成类比,使抽象的“致”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道只能在亲自实践中领会和把握。

评分说明:“阐释‘致’的内涵”、“善战者”分析、“百工”分析、形成类比、抽象道理形象化。

答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5.B26.作者首先以“眇人”设喻,引出求“道”之过: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

进而提出“道可致不可求”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学以致其道”的道理。

评分说明:“以‘眇人’设喻”“求道之过: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提出‘道可致不可求’”“论证‘学以致其道’”1点1分。

奉贤区阅读下文,完成 25—29 题。

(12 分)《胡宗元诗集》序【北宋】黄庭坚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

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

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

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

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