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六)文言文二——散文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六)文言文二——散文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六)文言文二【浦东新区】(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游焦山小记李流芳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

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

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

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

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

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

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

还,饭于湛公房。

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

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

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

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

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

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

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

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

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

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

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

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 。

(1分)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24.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25.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

(3分)(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

26.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

(3分)【杨浦区】(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5分)⑴广厦阔屋,连闼通房。

人之所安也,鸟入之而忧;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所乐也,人入之而畏;川谷通原,积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

《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所乐也,鸟兽闻之而惊;深溪峭岸,峻木寻枝,猿狖之所乐也,人上之而慄。

形殊性诡,所以为乐者,乃所以为哀;所以为安者,乃所以为危也。

乃至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

⑵故愚者有所脩,智者有所不足。

柱不可以樀齿,筐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

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牺牛粹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

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⑶夫玉璞不厌厚,角(角乔)不厌薄,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四者相反也。

所急则均,其用一也。

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

此代为常者也。

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

故老子曰“不上贤”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

⑷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

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淮南子》22.第⑴段通过,阐明观点。

(3分)23.第⑶段中的画线句说明做事要(2分)24. 对“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没有万物的贵贱,因为它的珍贵而以它为贵,事物就没有不珍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以之为贱,事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B. 万物无所谓贵贱,按照它所珍贵的珍视它,万物就珍贵;按照它所鄙视的来鄙视它,万物就低贱。

C.万物没有贵贱之分,按照它的长处而认为它珍贵,万物没有不是可贵的;依据它的短处而认为它低贱,万物没有不是低贱的。

D.万物无论贵贱,都因为它所珍贵的而珍视它,万物就没有不可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认为它低贱,万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25.文章用了铺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分)26.就文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

(4分)【嘉定、长宁】(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录鬼簿序钟嗣成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①桎梏之厄哉?知以已死者为鬼,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

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古人。

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

岁月縻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

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

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则有幸矣。

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

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有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略有删)【注释】①岩墙:指牢狱。

22.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A.虽然而但 B.诚然而但C.虽然但而 D.诚然但而23.文中的“不死之鬼”和“未死之鬼”分别是指什么样的人?(2分)24.请说说这篇序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3分)25.下列判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2分)A.作者认为古代的圣贤不曾论及生死祸福等问题。

B.作者认为懂得义理,口发善言即可成不死之鬼。

C.本文语言犀利,但浓郁的迷信色彩使文章逊色。

D.第③段中的“高尚之士”不能列入“不死之鬼”。

26.根据文意,概括《录鬼簿》的创作意图。

(3分)【徐汇、松江、金山】(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论贵粟疏西汉·晁错①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

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②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③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22.第①段推断百姓“离乡轻家”“不顾廉耻”的根本原因是。

(1分)23.第①段为什么不直接提出主张而提及“明主”的做法?(3分)24.第②段画线处有两种断句版本,选择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3分)A.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B.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25.下列属于“贵粟之道”的一项是()(2分)A.务民于农桑 B.薄赋敛,广畜积C. 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D.取于有余,以供上用26.评价作者对“商贾”的观点。

(4分)【闸北】(六)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22—26题。

(12分)(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

昔天下之网尝密,然奸伪萌起,其极,上下相遁①,至于不振。

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②,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汉兴,破觚(方形)而为圆,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③坐之,及为收帑④,朕甚不取。

其议之。

”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

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

如故便。

”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愨⑤,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

”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

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注:①遁:欺满。

②救火扬沸:指负薪救火,扬汤止沸。

意为无济于事。

③同产:兄弟。

④收帑(tǎng):将犯人家属收为官奴。

⑤愨:què,恭谨,诚实。

22.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也者也B.也矣也C.矣也者D.也者者23.对甲文划线句“破觚而为圆,斫雕而为朴”、“在彼不在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前句意为:打破酷令变为灵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前句用喻,意在说明汉代法制较前朝有重大的变化。

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时事,“此”指吏治或法治。

D.后句中,“彼”指为政宽疏简省,“此”指武健严酷。

2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B.甲乙两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乙文主要通过君臣对话来表达观点。

D.甲乙两文都阐明为政者宽简治国的道理。

25.甲文运用了的论证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3分)26.乙文中有司的两次对答,都是“皆曰”,可态度截然不同。

为什么?(3分)【虹口】(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12分)规执政刘基①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①与,□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

”②执政进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

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

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