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 (2018高一下·郑州期末) 虽然明淸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 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B . 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C .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D . 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2. (2分)(2019·成都模拟) 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表3所示,据此推断,英国()表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A .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B . 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C . 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D . 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3. (2分)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空前的破坏,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 . 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B . 垄断组织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C .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形成尖锐矛盾D .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丧失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4. (2分)(2020·模拟) 下图反映的是1965—1972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价格走势。
图中变化说明()A . 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断完善B . 美国民众购买力有所提升C .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削弱D . 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5. (2分)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美国(共同体)”,这个词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09年度流行语。
他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A . 世界格局多极化已形成B . 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发展C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D . 中美关系进入结盟新时代6. (2分)“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A .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B . 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C . 创办实业解决民生疾苦D .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7. (2分) (2018高三下·安徽开学考)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也由奴隶开垦出来。
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 . 生产方式的重大革新B .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 . 奴隶制度正日渐成熟D . 政府增加财政的需要8. (2分) (2017高一下·蚌埠期中) 一位民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有可能会经历()①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②20世纪20年代中期,企业每况愈下③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④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西南地区⑤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难以为继并最终倒闭A . ①②③④B . ②③④⑤C . ①②③④⑤D . ①②④⑤9. (2分)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但局势很快便稳定了下来,雅各宾派稳定局势的关键措施是A . 打败了反法联军B . 镇压了国内的商业投机活动C . 拘捕吉伦特派领袖D . 实行恐怖政策10. (2分) (2017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关于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 . 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B . 议会拥有立法大权C . 议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 . 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11. (2分) (2017高一下·奉新期末) 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口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
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为1.2%、5.9%和2.7%。
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与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有关。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年()A .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 . 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 . 确立了浦东开发的战略部署12. (2分) (2017高二下·江苏期中) 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
由此可知当时()A . 西餐开始传入内地B . 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C . 崇洋媚外风气盛行D . 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13. (2分)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B . 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 . 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14. (2分) (2017高三上·上高月考) 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
”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有()①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②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④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A . ①②B . ③④C . ②④D . ①③15. (2分) (2018高三上·永春模拟)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 .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 .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 .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 .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16. (2分)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A . 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 . 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 . 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 . 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17. (2分) (2019高一下·射洪月考) 下图是中俄两国革命过程中的两个辉煌场面,为了实现这一刻的辉煌,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和中国共产党都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和图1相比,图2斗争历程的主要特点是()A . 由中心城市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B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 . 由中小城镇和农村扩展到中心城市D .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18. (2分)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下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A .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B . 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C .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 . 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19. (2分) (2018高一下·金沙期末) 伴随着家庭联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大量劳动力过剩。
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 . 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B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 . 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D . 实行农业多元发展20. (2分) (2019高二上·肥东期中) 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蒸汽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
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
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A . 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B .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 . 它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D .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非选择题 (共4题;共55分)21. (10分)(2016·鹰潭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
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及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的历史贡献。
22. (10分) (2019高二下·浙江期中) 不同的维护国家利益方式对国家利益的实现有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签订的某协定的附件(节选):联合王国陛下政府和法国政府是在坚持9月19日英法建议第6款所规定的提议的基础上参加上述协定的缔结。
前项建议第6款是涉及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新疆界面临无端侵略时的一项国际保证问题。
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国和意大利方面将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材料二:两个不同时期欧洲各国关系图示(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协定的名称及其体现的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
结合相关史事,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角度简评该政策。
(2)概括材料二中欧洲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策略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给成员国带来的政治收益。
23. (15分) (2017高二上·新津开学考)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英国1751—1851人口变化表年份年均增长率(%)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1751—18010.892.170.521801—18511.884.420.67材料三: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
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
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
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
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