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在A . 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B . 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C . 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D . 实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2. (2分)“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 新航路的开辟B . 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C .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D . 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3. (2分) (2017高一下·济南期中) 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节目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 . 不放弃自由经济制度B . 出现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C . 只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D . 新政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4. (2分)(2019·荆州模拟) 如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A . 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性作用B . 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C .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D . 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5. (2分)《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趋势“脱胎换骨”。
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A . 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B .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C . 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D . 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6. (2分) (2018高一下·舟山开学考) 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成就。
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该时期是()A . 1895-1911年B . 1912-1919年C . 1949-1956年D . 1978-2007年7. (2分) (2020高一下·正定月考) 战国时期,黄老帛书《经法•君正》篇指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时而树”;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A . 注重遵循自然规律B . 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C . 牛耕已普及全国D . 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8. (2分) (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
经济部的设立()A . 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B . 标志若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 . 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 . 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9. (2分)有人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的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
这里所说的“1789年瘟疫”是指()A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B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C . 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D .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10. (2分) (2019高一上·定远期中) 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主人公的电影《女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女王的私人秘书在通知女王于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要来拜见时,女王对他的用词进行了纠正“是准首相,罗宾。
我还没有任命呢!”这一情形从侧面说明()A . 首相就职前需得到英王任命B . 这一情节出现历史性错误C . 英国国王对首相人选有最终决定权D . 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没有任何的实权11. (2分)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是指A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 .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 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12. (2分) 2013年8月15日,中国辽宁号航母在日本投降日出海实弹训练引起媒体关注,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其实,早在近代中国就有人提出“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中国近代新式航运业诞生于()A . 轮船招商局B . 安庆内军械所C . 江南制造总局D . 海军飞机工程处13. (2分) (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 16世纪的欧洲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经营方式变化例如出现了股份公司.证券公司),…”。
这段材料描述的是()A . 商业革命B . 价格革命C . 工业革命D . 辛亥革命14. (2分) (2018高一下·郑州期末)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以来,中国报刊逐歩进入国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信息传播。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申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己办报先例B . 《时务报》编译西方书报并推动洋务运动C . 《民报》宣传中国同盟会的民主共和思想D . 《中央日报》致力于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15. (2分)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体现中西合璧产物的是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西服④旗袍A . ①②B . ②④C . ①③D . ③④16. (2分) (2018高一下·泰安期末) 1910年春节当天出版的《申报》上有一篇杂谈:“新年各处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别者: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体面商人元旦必手笼箭袖,仿宫派也;地方绅董初三日穿补褂拜年,忘忌辰也。
” 材料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特征是()A . 欧风美雨B . 西学东渐C . 洋为中用D . 中西并存17. (2分)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
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
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A . 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B . 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C . 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D . 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18. (2分)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织《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率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
这表明我国当时()A . 试图用经济手段来管理工业部门B . 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C . 意识到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D .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国民经济19. (2分)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A .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B .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 .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D .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20. (2分) (2020高一下·任丘开学考) 第一次产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第二次产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发展薄弱的俄国出现。
由此可见,产业革命()A . 与政治变革之间存在有机联系B . 打破了原有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C . 有利于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进步D . 使重大技术获得了经济社会效益二、非选择题 (共4题;共45分)21. (5分) (2019高三上·泗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
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
(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22. (15分) (2017高一下·青冈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材料二:“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
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垂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
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
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3. (15分) (2018高二上·宁夏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