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下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命题人:李春林审题人:刘荣之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上述材料所反映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B 】A. 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C. 青铜器的制造D. 水利工程的兴修2.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农谚反映了【D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3.“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C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4.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D 】A.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C.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A 】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6.“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B.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D.“世外桃源”当时只能是虚构的7.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A.史学家所用史观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8.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D 】A.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9.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

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

”文中的“英雄”是指【C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10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D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11.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

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直接原因是【A 】A.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工作B.民主运动的推动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D.妇女的政治地位的提高12.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

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是【 D 】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B.殖民霸权的确立C.垄断组织的出现D.工业革命的发展13.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A.殖民活动的历史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B.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D.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14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C 】A.兴起于重工业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电力的广泛使用15.一位生活在19世纪末的德国人介绍了他的生活情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B 】A.乘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他经常乘坐飞机外出旅游C.他家安装了电灯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16.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B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17.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制到工厂制,再到大企业制度发展,二战后更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的根本原因是【 B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B.科学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D.满足市场扩大的不断需求18.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在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进口外国粮食;1828年,议会修改了谷物法,规定按国内小麦价格的高低来制定浮动进口税;1846年,议会废除了《谷物法》。

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充分说明了【B 】A.英国经济重心开始从农业转向工业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最终胜利C.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时间茶(万磅) 生丝(包)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1845年8019 132201851年9919 230401853年10122 62896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

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21. 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

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

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 A )A.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B.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C.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D.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22.《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B 】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B.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D.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23.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B 】A.工厂制组织形式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机器大工业生产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24.19世纪70年代前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B 】A.都建在南方的通商口岸B.都是私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C.都是外国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D.说明中国工业文明战胜了自然经济25. 下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有【D 】①“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②“阳光灿烂”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③“冰雹无情”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四大家族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挤压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道路曲折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6. 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A.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B. “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C. 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7.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 】A. 土地的使用权B. 土地的用途C. 土地的所有权D. 土地的规模28.“点─线─面”,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格局。

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①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发区④上海浦东【 C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29. 阅读下图《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C 】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D 】①A─B点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②C点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③国家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④E─F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A. ①②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④30. 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

“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下列符合“猫论”的是【 D 】A. “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B. “买醋的钱不能买酱油”C. “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D.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1.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有利于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形成的因素分别是【 D 】A. 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理论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D. 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2 .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城市,在历史上其名称几经变化: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1674年之后叫纽约市(City 0f New York)。

相关主题